复合树脂修复体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材料的选择和分层充填技术,还依赖于最终的精修和抛光步骤。以上两步通过重建适当的修复体外形和表面质地,确保修复体能够与天然牙列达到完美结合,从而获得理想的美学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例IV洞类复合树脂修复的精修、抛光流程。
图1. 术前照对于评估牙齿表面情况和选择合适的色调至关重要。在开始治疗前,拍摄术前照片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这不仅可以记录口内牙齿情况,同时也能指导色调的选择,从而确保修复体具有更自然的美学效果。
图2. 完成复合树脂分层充填后,即可开始精修、抛光,这些步骤将提高修复体的美学效果。
图3. 初始修整步骤:移除橡皮障前,应仔细去除多余的复合树脂材料。初始修整阶段使用低速直型车针或小型抛光盘,以45度角接触牙面,自龈方向切端进行修整。操作时应保持动作平稳连续,在维持整体轮廓的同时避免过度切削材料。
图4. 线角调整与咬合纸标记:调整近远中线角以确保修复体与邻牙解剖形态相协调。使用咬合纸标记是获得正确形态的关键步骤。需要特别注意:未被咬合纸标记的区域通常表示牙面的凹陷区域,反之亦然。
图5. 第一步:描记线角并调整修复体邻面间隙及近中邻面形态。随后使用低速直型车针或小型抛光盘进行精细修整:
·精细车针操作技术:
车针与牙面保持45度角
自龈方向切端一次性连续运动
避免在牙齿中部区域(切龈向)重复往返运动。
·抛光盘使用要点:
抛光盘与牙面呈45度角
从近中邻面向唇面方向运动
重点注意修整边缘过渡时避免接触已调整好的线角,防止破坏其形态。
图6. 远中邻面重复上述步骤。
图7. 唇面形态塑造:将牙齿唇面分为三个区域(颈1/3、中1/3和切1/3)进行精修。
图8. 第一步,修整颈1/3区域以重建天然牙外形。采用小型抛光盘以45度角接触颈部区域牙面,操作范围应限制在近远中线角之间。
图9. 第二步,保持抛光盘与唇面平行,修整中1/3区域。
图10. 第三步:将抛光盘与牙面呈45度角置于切1/3区域,操作范围限制在近远中线角之间。
图11. 在牙齿修复中,重建宏观和微观表面结构对达到自然美学效果至关重要。特别是V形的垂直向发育沟的塑造,对于模拟邻牙的自然形态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结构的存在能够优化修复体的光学特性,使其与天然釉质具有相似的光学反应特征,从而提升美学效果并实现与周围牙列的和谐统一。
图12. 第一步:将唇面水平分为两区,并在近远中部位标记发育沟位置。
图13. V形沟的塑造要点:近中发育沟位于水平标记线上方,其长度应大于远中发育沟;仔细观察分析邻牙的表面结构,在修复体表面精确复刻相应纹理。
图14. 采用低速火焰形车针在标记区域制作凹陷,以重现自然牙的表面特征。
图15. 唇面垂直向发育沟塑造完成。
图16. 使用火焰形抛光车针对已制备的凹陷进行打磨,使之圆钝,实现自然过渡。
图17. 重新使用咬合纸进行标记,验证修复体的表面结构形态是否与邻牙形态相协调。
图18. 为实现与邻牙形态完全匹配,必须在修复体表面标记水平向的纹理特征。
图19. 采用细尖车针在唇面施加轻微压力,沿水平标记线打磨出适度粗糙纹理。
图20. 唇面水平向纹理塑造完成。
图21. 采用火焰形抛光车针打磨,实现自然过渡。
图22. 重新使用咬合纸进行标记,确认修复体的微观和宏观表面结构形态与邻牙完全匹配。完成此步骤后,修复体的表面形态最终确定,与天然牙列完美融合。
图23. 采用螺旋形抛光轮配合抛光膏进行最终抛光,以达到理想的高光泽度效果。
图24. 螺旋形抛光轮的正确操作使用至关重要:需严格控制施加力度和工作角度,避免修复体过热。
这段视频为螺旋形抛光轮使用的正确示范与错误示例对比:
A.正确操作
B.错误操作
图25. 最终抛光与光泽度优化:采用碳化硅毛刷进行修复体表面抛光,通过模拟天然牙的自然光泽来优化修复体的美学效果。
图26. 术后照片显示修复体表面形态结构平滑,呈现自然美观效果,证明修整与抛光十分成功。
图27. 修复体表面。
结论
修复体精修与抛光是修复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正确的操作技术可确保色泽稳定性、表面耐久性和长期美学效果。本文展示了在这些阶段中对细节的精细把控如何显著影响IV类洞复合树脂修复体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END-
声明:本文转自<江苏牙体牙髓>,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违规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望大家理性判断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