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刻剂在牙科临床中应用广泛,涵盖了从牙科修复到正畸等多个领域。虽然有研究指出蚀刻剂可能对牙齿硬组织及牙髓造成不良影响,但关于其对软组织损伤的报道相对较少。在牙科修复治疗中,为了避免意外接触蚀刻剂而引发的口腔黏膜损伤,通常会使用橡皮障进行保护。本文报告了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化学烧伤案例,特别强调了磷酸蚀刻剂导致化学烧伤的罕见性。同时,文章还详细描述了该类型损伤的治疗方案及后续护理措施。
口腔灼伤的发生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热、冷、辐射、电和化学因素。口腔软组织尤其易受到化学损伤,因为许多化学物质(如药物及各种制剂)常与口腔接触。化学损伤的程度与范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质的浓度、类型、数量以及与口腔软组织接触的时间。化学物质在口腔内可能造成广泛的侵蚀性损伤,从轻微的表面剥脱到严重破坏口腔黏膜,甚至可能深入基底层和黏膜下层。1955年,Buonocuore提出了去除污染层以实现有效粘接的标准程序,即被广泛采用的酸蚀法。磷酸作为一种酸蚀材料,在牙科粘接、口腔修复以及正畸托槽粘接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磷酸酸蚀剂浓度为30%至40%,其在高浓度下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因此,在口腔中使用时,应避免其接触到牙龈及其他软组织。遗憾的是,磷酸偶尔会因溅洒造成意外的口腔软组织损伤。
1、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22岁,因下牙排列不齐前来口腔科就诊。经诊断为安氏I类错颌,下颌前牙拥挤,建议进行正畸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进行托槽粘接前的酸蚀处理时,37%磷酸酸蚀剂不慎溅到舌背上。正畸医生立即指导患者用清水漱口,并将患者转诊至牙周科进行进一步处理。在为患者进行下颌牙弓的口腔预防性洁治后,患者反映舌头出现烧灼感。
口腔检查发现,舌背表面有一个约3cm x 1cm的红色病变,形态不规则,周围有一个白色晕圈。病变区周围乳头正常(图1)。对该病变进行了清创处理,使用蘸有生理盐水的棉签清理损伤部位,并局部应用2%利多卡因凝胶进行镇痛和缓解。患者被嘱咐每天频繁使用生理盐水漱口,并且连续4天,每天4次涂抹利多卡因凝胶。此外,建议患者在接下来的1周内保持清淡饮食,以避免进一步刺激。
照片显示红色病变周围有白色光晕
一周后复诊时,患者已完全无症状。进一步检查显示,病变已经完全愈合,舌背已由正常的乳头覆盖(图2)。患者连续三周复查,均未发现任何症状或临床变化。
照片显示一周后病变完全愈合
美学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不仅在于满足视觉审美,还能通过增强自信和促进自我表达对个人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在医学领域中,许多学科专注于解决美学相关问题,而正畸学作为口腔医学的重要分支,也在改善患者美学和功能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正畸治疗中,固定矫治器的使用非常常见。托槽粘接前的牙釉质酸蚀处理是正畸治疗的关键步骤之一,能够显著提高粘接剂的固位效果。
正畸治疗中的酸蚀技术与应用
1955年,Buonocore首次提出使用85%磷酸对牙釉质进行酸蚀,以实现丙烯酸结构的粘接。这一方法通过溶解牙釉质表层的羟基磷灰石晶体,形成不规则表面,使液体粘接剂能够渗透到牙釉质中,从而提供微机械固位。现代临床实践中,通常采用37%磷酸凝胶或溶液对牙釉质进行酸蚀,标准时间为30秒,以有效溶解表层矿物质,从而增强树脂钉的形成,显著改善粘接性能。
然而,Stanley指出,如果酸蚀操作不当,例如使用过高浓度(如50%磷酸)或酸蚀时间过长,可能会对口腔软组织造成不良影响,如溃疡和组织脱落。因此,酸蚀剂的正确使用不仅关系到治疗效果,也关系到患者的软组织安全。
化学灼伤的原因与临床表现
化学灼伤是磷酸酸蚀剂等腐蚀性物质接触口腔黏膜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即使是短时间接触高浓度的腐蚀性物质,也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灼伤的严重程度通常与接触时间、化学物质浓度和损伤的组织类型有关。接触时间较短的情况下,通常仅表现为轻度红斑和烧灼感,而接触时间较长或酸蚀剂浓度较高时,则可能引起更严重的上皮细胞坏死和脱落。受损组织的临床表现可能包括炎症、溃疡,并根据病变部位可能导致发音、吞咽和咀嚼困难。
在本病例中,由于磷酸酸蚀剂接触时间较短,患者仅表现为舌背轻度红斑及烧灼感,未发生严重的上皮细胞坏死或溃疡。
化学灼伤的预防与管理
为防止酸蚀剂对口腔黏膜的意外伤害,牙科从业人员在治疗过程中需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隔离患牙是避免磷酸酸蚀剂或其他腐蚀性化学物质接触口腔软组织的重要手段。使用橡皮障或棉卷,不仅可以保持术区干燥,还能有效防止酸蚀剂接触到牙龈或其他软组织。
化学灼伤的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首先,必须迅速移除致伤化学物质,例如通过用清水彻底冲洗患处,尽量减少腐蚀性物质对组织的损害。对于轻度灼伤,可局部应用保护性药物,例如含有局麻成分的凝胶(如2%利多卡因凝胶)以缓解疼痛和不适。此外,建议患者频繁使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并在恢复期间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对于更严重的灼伤,可酌情使用类固醇药物以减少炎症反应。
3、结论
口腔内化学灼伤的发生可能与医源性或意外因素有关。牙科从业人员在使用腐蚀性化学物质时,必须意识到这些物质可能对牙齿和周围软组织造成的潜在损害。通过正确的操作技术、适当的防护措施,以及必要时迅速有效的处理方法,可以显著降低患者遭受化学灼伤的风险。在处理化学灼伤时,及时冲洗、保护性治疗和对症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END-
声明:本文来源网络,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违规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望大家理性判断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