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开放性损伤无法一期内固定情况下,通常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作为二期治疗前的临时固定,或作为终末治疗。对外固定支架斯氏针的位置和深度判断,需在透视下评估。然而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如自然灾害或不具备透视条件又急需手术固定的情况下,如何判断斯氏针的位置和深度?
国外学者近期在AAOS期刊分享了极端条件下的下肢外固定策略,分享供骨科医师参考:
可采用电钻或普通手摇转进行下述操作:
首先,患者仰卧于手术台,髋部垫高以抵消下肢外旋:
标记下肢可触及的体表标志,并作标记。如术前已完善骨折部位摄片,可优先测量骨折部位至体表标志的距离,可增加置斯氏针的位置准确性。
通常在股骨前外侧和胫骨前内侧安全区置钉,标记置钉部位,作小切口。采用血管钳分离软组织至骨面,开通软组织通道。通常采用3.5mm的钻头在骨面钻孔,采用5mm斯氏针。
股骨前外侧钻孔时,需前后移动钻头,确定骨中心点;胫骨前内侧钻孔时,需垂直前内侧骨皮质进行钻孔;在钻孔完成后,置入斯氏针时,在斯氏针进入近侧皮质时,施加轴向力,进入髓腔后无需施加轴向力,使斯氏针顺通道至对侧皮质,在接触对侧皮质后,仔细计数斯氏针的拧入圈数,通常拧入8-9个半圈,即可达到双皮质固定,并不会穿透对侧皮质:
在骨折两侧分别置入两枚斯氏针,并连接连接杆,使其作为一个整体,并利于操纵复位。骨折两端均形成双针单连接杆结构后,牵引下肢,使力线相对恢复后,将骨折断端连接杆锁定。
跟骨斯氏针的置入安全区较小,患者仰卧位后触摸跟骨后上结节,经该处作一与手术台呈30°的直线,在该直线的后方的跟骨区域,为置钉的安全区。
-END-
声明:本文转载自<骨科青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