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这个职业很特别,人在其中干得久了,也会变得跟一般人不太一样。所以,在跟他们打交道前了解一下他们的特点是非常有用的,若能注意以下几个常见的小细节,沟通效果会更好。
一
尽量挂号看病
挂号就诊,其实就是花点钱让医生坐下来给你好好看病。如果没挂上号尽量申请加号,哪怕是有熟人领着去也尽量要求加号。这不简单是个尊重人家的劳动的问题(当然这个也重要),挂号还意味着建立一个约定:医生需要对他的医疗行为负责。如果不挂号,他就没有这个责任了---他可以认真看,也可以随便看看,这里里外外差别很大。
无论是在门诊或是在病房,经常会有人拎着资料或者化验单拉着个医生就问:“你能给我看一眼吗?就看一眼,......”。这样的做法看上去很省事,但你要知道:你是来看病的,不是来走过场的。那样做的话即便医生给你看了,也多半是几句话就打发了事。
所以那不是看病,是玩儿命。
二
自己不要太有主意
看病时人们普遍有两类态度:一种是广泛听取医生建议,然后从中做出选择;二是自己已经有了主意,需要找医生来支持一下。
第一类人一般问题不大,第二类人就要小心了。首先建议你不要随便自己拿主意,因为你并不真懂医:另外即便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医生面前也尽量别流露出来,耐心听听医生的分析和建议没什么坏处。
反过来,如果医生察觉到你主意已定,尤其是发现你其实是来找“证据”的,那么脾气差的医生会立即表现出反感—-既然你主意已定还来找我干嘛?!而脾气好的医生多半也会立即闭口,哪怕你的意见有很大的可能是错误的!
别问为什么,现在就是这么个世道。
三
适当保持距离
医生们(尤其是女医生)都有点儿洁癖,有些是在生理上的,有些是在心理上的。所以在跟他们交流的时候要注意保持距离,目测至少1米以上。如果你在交流中发现医生在往后退,那最好不要再往前凑了,说明对方已经觉得距离太近。
如果是在门诊就医,在与医生保持正面距离的同时,还要避免站在医生的背后。这个原因说来有点儿心酸,就不再详细解释了。
四
不要用财富、地位之类的东西来博取关注
治疗的过程有点像打比赛,平稳的心态才最有利于发挥。如果你特别有钱或者特别有地位,建议别总在医生面前显摆。这一来是因为有很多医生根本不吃这套,搞不好会适得其反;二来如果真的遇上趋炎附势的主儿,怕也没啥好结果。
比如做手术,时常会遇到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当时医生们的心里很平静、无论进退都是出于医学的角度考虑,那么病人多数是获益的;可是如果你的财富和地位对医生的判断造成了干扰,那结果就会难料得多,弄不好要么丧失机会,要么就是一塌糊涂。
也有人喜欢用强硬的态度来引起医生注意,认为那样的话医生们就会“好好给我看病”。其实不然,蛮横和挑剔会让医生们觉得你很“事儿”,平时他们自然会对你很客气,但是如果真的治疗中遇到麻烦,他们会本能地求稳以自保,最终吃亏的还是你自己。
也就是说,你可以逼他们对你笑,但却没法逼他们真的对你好。
五
不要抱怨以前给你看病的医生
这个涉及一点个人修养—-不随便指责别人,尤其是在背后。
治病如同打仗,医生是雇佣军,而病人则是雇主。在不知道战役胜负的情况下,无论哪一个雇佣军都希望碰上一个有包容心的雇主。如果你对从前的战士们倍加指责,那么后来人听了也自然会寒心:如果我做得有啥不满意,你是不是也会在别人面前这样说我呢?
兵马未举而先伤士气,这是大忌。
六
认真准备好以往的病历资料
这个准备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整理以往的各种检查治疗的资料;二是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这样你看病的效率和质量都会大大提高,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尤其重要。而杂乱无章的资料和毫无目的地问东问西不仅会浪费掉医生大量的时间,也会消费掉他们的耐心。
所以,与其百度看病,不如学习一下如何整理资料。比如给片子标上时间、把重要的检查单分类汇总、写一个病史的小结等等。这些做法不仅会帮助医生快速浏览你的资料、不至于遗漏重要的信息,同时也会让他们对你刮目相看。
至于医生们对你刮目相看会有啥好处,你试着做一下就知道了。
七
多问“怎么办”,少问“为什么”
到医院求医问药的根本目的是短平快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学医。即便你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由于缺乏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要是想完全弄清楚治疗中的原理几乎是不可能的。问得过多过细不仅浪费时间,也容易招人烦。
另外,有时治疗过程比较复杂,医生们常常会凭着经验和感觉做出判断,那就更没啥“道理”可讲。好比遇上疑难的手术,有的人说能做,有的人说不能做,这时你要是问得细了医生就没法回答—-让他说别人傻他肯定不干,让他说自己傻他更不干。
还有些情况是不方便细解释。比如现在有句话叫“懂中医的人不买鸿茅药酒,懂西医的人不买脑白金。”这是许多医生的共识,信不信完全由你,只是医生们不会、也没办法跟你细讲其中的根源,这一来是因为其原理奥古难懂,二来也是怕“跨省抓捕”。
八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就医的过程是个合作的过程,而合作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信任。
性命攸关之际,每个人都会担心自己的医生不够优秀,这种心理虽然可以理解,但都是多余的。因为对于绝大数治疗来说,最关键的因素不是医生的水平够不够,而是他肯不肯全力施治。
任何高难度的治疗其风险必定也高,所以最开始时医患双方都是“各怀鬼胎”的:患者考虑的是“他行不行”,而医生考虑的则是“他值不值”。只有两边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治疗才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果医生的周围布满了录音笔和针孔摄像头,那么我坚信多数医生宁可认怂求稳,也不会冒着在焦点媒体里当“屠夫”的风险去做理论上的天使!
客观地说,无论你找到什么层次的医生,他们也都是凡人,也有两面性,所以在沟通中保持一个尊重信任的姿态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听信那些无良媒体的谣言:现下中国医疗界的窘境不是医生造成的,他们没那个心,更没那个力,事实上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希望你能尽快好起来。
交个医生朋友是很有必要的,现实里的他们其实很丰满、很有趣—-或许有点怪,但是绝不坏。
本文来源:医林百晓生
本文作者:夜明砂
投稿邮箱:sherry.hu@haoyi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