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下肢力线是否正确与伸膝装置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手术质量的高低。今天早读就为大家详解下肢力线的各种测量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参考!
一
冠状面对线
下肢力线:
也称作下肢机械轴线。
站立前后位股骨头中心与踝关节中心的连线。
通过膝关节中心。
膝内翻时,位于膝关节中心内侧;外翻时,位于膝关节中心外侧。
中心点确立方法:
1、由于股骨头是一个相对比较规则的圆形, 使用Mose圈或圆规很容易确定股骨头中心
2、(1)膝关节间隙水平的软组织中点, (2)胫骨平台上缘中点,(3)髁间窝顶点处股骨髁的中点, (4) 胫骨髁间嵴中心, (5)股骨髁间窝的中心。这5个中心彼此相距很近, 大都在纵向5mm以内
3、(1)踝关节间隙水平的软组织中点, (2)踝关节间隙水平的内、外踝表面间距的中点, (3)距骨中心。这3个中心的距离在纵向上彼此相距2~3mm,。
下肢负重轴:
也称身体纵轴线;
与地面垂直;
与下肢力线存在3°外翻
膝内翻时,膝关节中心外移,负重状态下,膝关节内侧负重大于外侧,造成内侧关节软骨磨损
Q角:
股四头肌力线与髌腱纵轴之间的夹角
男性10°-15°,女性12°-18°
方法:髂前上棘与髌骨中心的连线,同髌骨中心与胫骨结节中心连线的夹角
意义:髌骨有向外侧移位倾向,Q角越大,使髌骨外移分力越大
远端股骨角:
股骨解剖轴:股骨大转子尖与股骨髁间窝中点的连线
平均6°
胫股角(FTA)
股骨解剖轴线与胫骨解剖轴线在膝关节中心相交形成的向外侧夹角
平均174°
关节线
在膝关节X光正位片上,经胫骨平台关节承重面与股骨内外侧髁远端接触的一条直线。
正常髌骨下极刚好位于关节线之上。其下极在近端,距离大于20mm者为高位髌骨。
高位髌骨
ADIInsall和Salvati法(比值法):摄屈膝30°位侧位像,测量髌腱长度(Lt),即自髌骨下极至胫骨结节顶点上缘,再测量髌骨最长对角线的长度(Lp),两者之比(Lt/Lp),正常值为0.8~1.2。大于1.2为高位髌骨,小于0.8为低位髌骨
Blackburne-Peel法:摄膝屈30°侧位像,测髌骨关节面下缘至胫骨平台的垂直距离(A),再测髌骨关节面的长度(B),正常A/B比值为0.8,大于1.0为高位髌骨
二
失状面对线
在失状面上,下肢力线是经过股骨头中心和踝关节中心之间的连线,经过膝关节中心。
胫骨关节面与力线有平均10°的后倾,胫骨平台关节面内外侧后倾角度不同,内侧后倾平均约12°,外侧平均约7°
三
足踝部
踝关节轴线
踝关节屈曲轴线在内外踝尖端之间的连线上,在冠状面、横截面上各有10°、6°的轻微倾斜。
冠状面
横截面
由于踝关节轴的倾斜,所以踝关节绕此轴运动时,在水平面上足兼有绕小腿纵轴旋转的内收、外展活动,以及在冠状面的足的内、外翻。
XX‘横轴通过内外踝,主跖屈背伸;Y胫骨垂直轴,主内收外展;Z失状轴,主内翻外翻。
距下关节
距下关节活动轴线(图中红线):单一旋转轴线,从跟骨后外侧向前、内、上方穿过距下关节,与水平方向成42°角,与失状位方向成16°角
内面观
上面观
跗横关节(长轴)
与水平方向成角15°,与失状方向成角9°
内面观
上面观
跗横关节(斜轴)
与长轴不同,斜轴与垂直方向、内侧方向有较大的偏转,与水平方向成52°角,与失状位方向成角57°
内面观
上面观
踝关节正位片
胫腓关节腔宽度:腓骨内侧壁与胫骨表面切迹之间的距离,>5mm提示胫腓关节损伤
胫腓关节重叠区域<10mm,提示胫腓关节损伤
踝穴位
距腿角:内外踝尖连线与胫骨远端关节面垂线的夹角,正常为79-87°,增大提示腓骨缩短。
内侧关节腔宽度:内踝内侧缘与距骨内侧缘之间距离,应与距骨和远端胫骨之间距离相等,>4mm考虑异常,提示距骨外移。
跟骨侧位片
A: Bohler角(跟骨结节关节角)作跟骨结节上缘至跟距关节后关节面上缘的连线,再作跟骰关节上缘与跟距关节后关节面的切线,两线相交的锐角为跟骨结节关节角,国人约27-33°(20-40°)。减小表明承重的后关节面塌陷。
B:Gissane 角(跟骨交叉角);跟距关节前后关节面之间的夹角为跟骨交叉角,国人约100-145°(95-105°)。增大表明后关节面增大。
C: 跟骨倾斜角。
D 跟距角:距骨中轴线和跟骨侧面中轴线相交的角度,25-45°。
E 胫距角: 胫骨中轴线和距骨中轴线相交的角度。
F 胫跟角:胫骨中轴线和跟骨侧面中轴线相交的角度。
G 距骨垂直角;
H 距骨倾斜角
I 跟骨长度;
J calcaneal facet height;
K 足绝对高度;
L facet inclination angle.
跟骨轴位
M 跟骨宽度
本文为好医术原创整理,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sherry.hu@haoyi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