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瓣
带蒂/游离腓骨瓣移植
(Free vascularized fibulagraft,FVFG)
早在1975年,Taylor等人就以FVFG修复四肢骨缺损[F1]。1981年Judet等人就以FVFG进行早期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后骨缺损的修复。1983年,Yoshimura 等人用带岛状小皮瓣的FVFG(降落伞技术)在体表观察体内移植骨瓣的血运。从此开始了腓骨骨-皮瓣的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Hidalgo等人于1989年开始用FVFG进行下颌骨缺损的重建。
由于腓骨是长管状皮质骨、可提供长达25cm骨缺损的修复,又可同时提供骨-皮瓣的复合组织移植,现已被推广应用到全身各部位结构性骨缺损及合并软组织缺损的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以及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常规保髋手术。
(FVFG保髋手术详见骨视新野2019-1-4文章: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修复青少年股骨头坏死)。
髂骨瓣
带蒂/游离旋髂深动脉蒂的髂骨瓣移植
(Deep circumflex iliacartery flap ,DCIA)
Taylor等人于1978年首先介绍了旋髂深动脉蒂的髂骨(皮)瓣移植修复四肢骨及复合组织缺损;1979年以DCIA进行下颌骨缺损的重建 。
此后,DCIA移植修复肢体及头颈、颌面部骨及软组织缺损已成为迄今为止的常规重建手术之一。如需切取的骨瓣大、肌袖宽,有时需要牺牲股外侧皮神经。但髂骨瓣切取后,从长期评估,对供区功能无明显影响。
肩胛骨瓣
带蒂/游离肩胛骨骨-皮瓣移植
(Scapular osteocutaneous free flap,SOFF)
1986年,Swartz等人首先报道了以肩胛下动脉为蒂的肩胛骨复合组织瓣修复骨缺损以来(如下示意图),该骨瓣(复合组织瓣)已成为头颈、颌面部复合组织缺损的常见重建方式之一;有人甚至用于下肢复合组织缺损的重建。
桡骨瓣
游离前臂桡骨骨-皮瓣移植
(Osteocutaneous radial forearm free flap,ORFFF)
首先在我国沈阳军区总医院杨果凡教授报道的前臂桡侧皮瓣,又称“杨氏皮瓣”、或称“中国皮瓣”的基础上 (1981), Soutar(1983) 、Foucher 等(1984)又改良报道了前臂桡侧骨-皮瓣。主要用于肢体及头颈、颌面部复合组织缺损的重建。
由于桡骨瓣存在直径小、单层皮质、长度有限等缺陷,而且供区并发症也多,如供区的骨折率达20%。供区牺牲大,临床较少使用。
供区并发症比较
Kearns等对常见的四种带血管蒂骨皮瓣移植后对供区的综合影响(包括延迟愈合、感觉异常、慢性疼痛、功能、步态、瘢痕、继发骨折及疝气形成等几个并发症)的比较发现,前臂桡骨骨皮瓣的延迟愈合率达20%(肩胛骨<10%;髂骨瓣<5%);慢性疼痛率达16.7%;瘢痕不满意率高达33%。桡骨骨-皮瓣供区牺牲较大,不被常规推荐。而其它三种骨皮瓣(腓骨、髂骨及肩胛骨骨皮瓣)移植后对供区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骨视新野
本文作者:刀客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