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转子下骨折骨折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骨折,虽然常见,但并不简单。医生的手术技巧对治疗预后非常重要,而良好的复位是手术的关键。今天早读就为大家详解股骨转子间、转子下骨折复位技巧和注意事项,值得大家学习参考!
一
骨折复位的基础
解剖学基础
影像学基础
骨折分型
稳定性
解剖复位
复位程度
二
股骨近端骨折解剖
大转子、小转子、内侧壁、外侧壁、内侧弓的完整性(小转子、股骨距)
转子下:小转子与股骨干峡部之间(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11版)
其他定义:从小转子下至其远侧5cm范围内
臀中肌、臀小肌、短收肌、长收肌、大收肌
三
股骨近端影像学
四
转子下骨折
小转子与股骨干峡部之间的骨折(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11版)
骨折中心位于转子下线的远侧(AO/OTA:31-A1.3,32-A)
从小粗隆下至其远侧5cm范围内的骨折(Boyd and Griffin)
转子下骨折、伴有转子下延伸的转子间骨折、反斜型转子间骨折含以上有重叠,几乎都是不稳定骨折
转子下骨折分类
Boyd-Griffin分类
Fielding-Magliato分类:解剖部位
Seinsheimer分类:骨折块数目、骨折线形态和部位
Russell-Taylor分类:骨折线向近端的累及范围,不考虑粉碎程度
AO/OTA分型
Seinsheimer分类
Russell-Taylor分类:
五
转子间骨折分类
Evans分类:稳定性(骨折线方向)、不稳定骨折经手法操作后获得稳定复位的可能性
Evans-Jensen分类:骨折块数目
Kyle分类:累及范围、移位程度
AO/OTA分型
Evans分类
Evans-Jensen分类
六
稳定性的决定因素
内侧弓的完整性(小转子是否受累及,股骨距是否完整)
后侧皮质的粉碎程度(大转子的粉碎程度)
小转子骨折使内侧弓骨皮质缺损失去力学支持,造成髋内翻
大转子骨折家中矢状面的不稳定,造成股骨头后倾
七
复位标准
从前后位、侧位观察:骨折的移位、颈干角、前倾角、旋转、股骨干的下倾
解剖复位:正常或轻度外翻、侧位片上成角<20°,骨折断端间移位<4mm
否则必须切开复位
复位程度:解剖复位>稳定复位>非稳定复位
复位技巧
解锁机制:外展外旋位牵引→内收内旋→中立位或稍内旋位复位
牵引床VS徒手复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闭合复位VS切开复位:先闭合后切开、低能量创伤尽量闭合复位,高能量创伤可能切开复位(Watson-Jones入路)
目的都是为了达到稳定的解剖复位和非解剖复位
牵引床下闭合复位四步法
1.会阴部采用立柱阻挡后,足靴牵引,纠正向后成角(过牵法)
2.调整足靴,使腿前屈,转子间骨折时屈髋20-30°,转子下骨折时屈髋30-40°,从而维持髋部由后向前的持续牵引力
3.牵引方向与身体同轴以恢复肢体长度,不必内翻
4.旋转远折端,恢复远近折端对线:转子下骨折外旋5-15°,转子间骨折内旋10-15°
复位技巧:
正位片:内侧皮质对合良好
侧位片:后侧皮质对合良好
器械复位
髓内装置、推进器、骨剥、经皮骨钩
经皮操纵杆、克氏针、Schatz钉(偏心放置)
器械辅助复位
器械辅助复位——骨剥
器械辅助复位——经皮操作杆、骨钩
复位技巧
粉碎性骨折常见骨折远端后倾:闭合解决方法:顶棒,切开解决方法:髋部垫板垫于骨折下方
复位技巧——切开复位
非解剖复位求稳定
骨折段内移术:远折端内侧移位获得稳定
Dimon-Hughston内固定:粉碎程度非常严重,无法解剖复位的不稳定转子周围骨折情况偶尔有用
Dimon-Hughston内固定术
非稳定复位
髓内固定+骨水泥(PMMA)
角钢板、LCP、外固定支架
推迟负重
八
注意事项
恢复骨折的解剖复位十分重要,无论何种内固定,不完全的复位均可能增加内固定失败的概率
避免将患肢置于内翻位来获取良好的操作空间,那样容易导致股骨近端钉道呈内翻位偏斜,髓内钉插入后也将处于内翻位
复位的关键在于旋转远侧肢体,“远端对近端”;并维持前方皮质的对位,做到此两点,即可纠正屈曲及内旋畸形
置入主钉后近端旋转对位改变:C臂测量前倾角的方法
学会正确快速的操作术中透视,必要时为具备献身精神——“吃光”
说明:部分图片引自《奈特简明骨科学彩色图谱》、《坎贝尔骨科手术学》、《威赛尔骨科手术学》、《上下肢手术路径图谱》
致谢:梁培雄教授、刘忠教授、唐新桥教授、朱宝玉教授、陈校明副教授、蒋锐中副教授及其他骨科一区医师及护理部同事。
本文作者:赵紫敬,湘潭市中心医院骨科;本文整理自百度文库,仅作学术分享!
如果你想把你的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与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让更多的人看见你,更多的人获益,欢迎投稿给我们!医无止境,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会以另一种方式被这个世界铭记。投稿邮箱:sherry.hu@haoyi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