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门诊时被拍照,似乎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对此大部分医生表示很无奈。患者录音理由五花八门,作为医生看到他们拿出手机,你要清楚一件事儿……
患者就诊过程中拍照录音成常态
自从智能手机普及后,很多人走到哪儿拍到哪儿。拍自己没什么,可未经允许就拍别人,还是在别人工作的时候,是不是有点不礼貌?!
这种情况有个群体遇到的还真不少——医生。医生坐诊时,就经常被拍照、录音甚至摄像。最近聊城“假药门”事件中,也有录音的情况发生,那么到底拍录的患者和被拍录的医生是什么感受呢?曾有媒体做过调查。
医生经常被录拍
患者拍摄理由五花八门
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医生和30名患者。
20位医生:
受访的20名医生中,有15人表示,曾被患者拍照或录音过。另5名医生称,听过,并不陌生。也就是说,超七成受访医生有被拍照、录音经历。
30位随机受访患者,年龄从20岁到75岁不等。
30位患者:
其中5位年纪稍大的患者称,并不会使用录音笔或手机;9位表示,从未想过要给医生拍照、录音;16位患者表示,曾在医院给医生拍过照或录过音。
而拍照、录音的原因也是千奇百怪……
20岁的大学生张同学:自从有了手机,她几乎每次去医院,都会拍照发朋友圈,只为“证明自己没有放弃治疗”。
24岁的李先生:“我就拍过一次,是我朋友喝醉的时候。”朋友喝醉挂急诊,在医生接诊时,显得很滑稽。出于好玩,他将医生和朋友一起拍了下来。
46岁的建筑工人黄师傅:工地有时候会出事故。如果有工友受伤送诊,他和同事都会跟在后面拍照,目的是为了方便工友后期办理工伤赔偿事宜。
新手妈妈王女士:王女士刚为人母,碰到女儿生病,她总是异常紧张。在医院等到专家接诊后,她会偷偷拿出手机录音,回去再反复听医嘱,以免疏漏。
与她一样,其他6位患者也表示,去趟医院不容易,因为接诊过程较快,怕记不清,他们也会用手机录音记录。
32岁的晏女士:医疗事故是可能出现的,而一旦出现,证据往往最能保护患者。在就诊前,她往往就会打开录音设备,记录整个诊疗过程。必要时,还会拍下医生的长相和姓名,以防后期维权陷入被动。
而最后这种情况,常常会让医生心里感觉不适。
据《医师报》调查:在未征得同意的情况下,被调查医生群体中55% 不愿意被拍照录音,44%希望被尊重,征得我的同意。
患者录音录像 干扰正常诊疗
山东天矩律师事务所王爱民律师对《医师报》记者表示,医生经常遇到患方对其进行录音录像的情形,难以避免。患者的这种行为首先体现了对医生的不信任、不尊重,干扰了医生的正常诊疗,不应提倡。
但换个角度考虑,患者对医生的诊疗行为进行录音录像,可以方便患方日后落实医嘱,转达医生治疗意见,还可为可能出现的争议留存证据,也无可厚非。
建议医院添加监控设备 避免被断章取义
王爱民律师指出,医生普遍重视书面证据,对于交给患者的病历资料非常重视,全面严谨,但与患者口头交流时,为方便患者理解,用词却并非十分严谨。故而医生们非常抵触患方的录音录像行为,害怕自己的诊疗过程被患者断章取义而利用。
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否发现患者在录音录像,在与患者就病情进行沟通时要注意措辞,尽可能清楚严谨地向患者作出解释。如果医生发现患者有录音录像的行为时,可以直接明白表达自己的“不愿意”,一般情况下患者就不再录音录像。即使继续偷拍偷录,所形成的资料里有医生拒绝的意思表示,证据被采信度降低。
同时,医院应添加影像监控设备,必要时留存监控影像,避免被断章取义。
侵害医生知识产权、肖像权和名誉权
患者的行为不必过多指责,在医患矛盾相对突出的今天,患者掌握证据的能力较医方弱,为保障自己的权益采取录音录像等取证方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有医生认为,患者未经同意对其诊疗行为进行录音录像的行为本身,侵害了其隐私权。本律师有不同观点:
隐私权保护的是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而医生的诊疗行为并非医生的个人信息,同时患者在医院就医对诊疗过程享有知情权,对诊疗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并不当然侵害医生的隐私权。
但是,若患者将偷录的影音资料在网络上大肆传播甚至是直播就医过程,或用于非正当用途,则涉嫌侵害医生的知识产权与肖像权。若患者对录音录像掐头去尾进行断章取义式的恶意传播,歪曲事实给医生带来不良影响,则会涉嫌侵犯医生的名誉权。医生遇到此种情况,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进行维权。
医患本是一家 遇事互相尊重
在广州医师协会某论坛上,钟南山院士曾就患者录音事件说过这样的话:医生跟患者不是对立的,我们(医患)应该站在一起,另一边的应该是疾病,医生与患者共同对抗疾病。
当然,言语谨慎同样重要,只谈病情,只谈治疗,不评价自己,不议论他人。
人之所以尊重医生,
就是因为敬畏生命。
尊重、理解医生的前提是信任,
唯有信任才有双赢,
医生才敢坚守救死扶伤的岗位,
才能在无法预料的将来,
挽留住只有一次的可贵生命……
尊重医生,从我做起
来源:医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