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统髓内定位而言,仅仅只关注了股骨远端髓腔的线,髓内杆插入指向并不明确....故对于很多病例而言,传统股骨髓内方法可能并不可靠。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FEM-X1股骨双平面髓外定位及手术技巧,值得学习借鉴!
FEM-X1膝关节股骨髓外双平面个体化精细化定位方案
VDFA跟HDFA 什么概念?一个是从股骨的中心到髂前上棘的水平距离,还有一个是髂前上棘跟股骨中心的垂直距离,这两个距离需要在手术之前通过CT去测量,AFCD这个数字手术当中需要去测量,是膝关节中心点跟股骨前髁一个垂直的距离。
基于术前CT影像学的 双平面“机械式导航”:
髓外组冠状面与髓内组相似,髓外组矢状面优势明显;
轻松实现冠状面矢状面的控制;
髓外组出血少于髓内组;
髓外组与髓内组手术时间无差异;
髓外组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髓内病例。
FEM-X1定位原理:寻找股骨头中心与膝关节中心连线,调节FEM-X1架力线杆与之平行
术前影像学评估:测量股骨头中心与ASIS的相互关系,获得HDFA、VDFA;
冠状面控制:术中参考双侧ASIS放置FEM-X1架,远端膝关节中心固定针与髓外架相卡,从而保证冠状面力线;
矢状面控制:术中测量AFCD,通过计算得出相应的X数值,使得力线杆
与股骨头中心和膝关节中心垂直距离相等;
截骨控制:定制的截骨板与力线杆垂直,一步完成股骨远端切骨。
术前特殊影像学评估:明确股骨头中心与髂前上棘关系,股骨矢状面评估。
图为术前的影像学评估,做一个双髋的三维CT,平行于髂前上棘给图像,可以测量出股骨头中心跟髂前上棘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就可以测出来了。如果没有CT,可以通过骨盆平片做一些计算。拍一个全长侧位片,按照机械轴,股骨头中心、膝关节中心这两个连线跟远端的前皮质连线的夹角,看这个夹角来控制矢状面,如果股骨前弓比较大,只要把股骨远端切骨线稍微做一些屈曲调整,把前面算的X数值稍微往下降一点就可以达到矢状面屈曲位的要求。
如何拍摄股骨全长侧位片?
拍摄方法:患者侧卧位,对侧髋外旋后伸位置,患侧屈髋屈膝位,足后跟垫高,使得股骨全长正位于X线片盒的对角线位置;
成像要求:双侧股骨髁重叠,股骨头中心、膝关节均显露;
全长侧位or股骨侧位评估什么?
最主要就是机械轴怎么画,股骨头中心很容易找,膝关节中心是按照髁间窝顶点去定义膝关节中心,股骨前皮质的一个切骨线可以画出来,这个夹角我们就可以算出来,绝大部分的病例是在4度以下,有些前弓特别大的就可能会5、6、7度,甚至最大10度以上的也有,这种病例要选择特殊的假体,矢状面要做一些屈曲的调整。
怎么利用骨盆平片得到HDFA?
计算出股骨头与同侧ASIS距离和双侧髂前上棘连线比例HDFA/ASISD
手术中放置好FEM-X1架后可以在髂前上棘固定弓上读出真实的ASISD数据,乘上术前计算的比例即可得到真实HDFA。
X 数值计算方法:
理论计算:*如按照矢状面完全垂直机械轴安装计算
X = VDFA + 5.5cm – AFCD
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适当的屈曲调节。
FEM-X1髓外技术的个体化调整估计:
冠状面调整估计:
a=arcsin(B/A)
B- 调整值,A-股骨干长度
矢状面调整估计:
B -调整值,A-髂前上棘至膝关节中心长度
特殊病例可以用来调整截骨。
如何利用FEM-X1实现TKA力线控制?
---参考导航、机器人手术策略之个人再考虑
常规处理策略;
特殊关节外畸形病例处理策略;
CR病例选择及处理策略;
运动学对线技术。
1.常规处理策略(适用于无严重股骨矢状面或冠状面畸形病例)
股骨侧冠状面、矢状面均垂直机械轴切骨或3°以内内外翻、屈曲;
胫骨侧冠状面垂直机械轴切骨,矢状面3°以内屈曲切骨。
病例:
基本信息:吉女士,70岁,一期双膝
髓外、髓外基本是垂直的,冠状面都差不多,髓内它是处于一个相对屈曲的位置,五点几度,其实已超过一开始说的3.5度了。
髓外常规策略PS假体使用优势?
确保矢状面的准确性,术中保证伸直无受限;
冠状面与矢状面极佳的可控性;
理想的股骨远端切骨,确保后续的准确性;
更少的出血;
更理想的远期功能:屈曲畸形发生率低,与髓内相比无差异的屈曲功能。
2.特殊关节外畸形病例处理策略(个人经验)
如何利用FEM-X1实现TKA力线个体化控制:
股骨侧冠状面垂直机械轴切骨或残留3度内外翻切骨;
股骨侧矢状面3度以内屈曲切骨或参考前皮质切骨;
胫骨侧冠状面垂直机械轴切骨,矢状面3°以内屈曲切骨;
个体化初次假体选择:严重内翻的内轴膝、前弓异常的高仰角假体等。
案例1:
异常的股骨外翻角
同时合并股骨冠状面、矢状面弓形异常
术中调整股骨屈曲2°截骨,传统软组织平衡技术
术中情况:术中外侧韧带无松弛
股骨髓外屈曲位置定位最小量截骨+MCL深层松解+ 浅层Pie-crusting
术后片:
案例2:
股骨矢状面flexion angle 10°,使用高仰角Triathlon假体,术中股骨屈曲3°截骨
术后片:
单纯矢状面屈曲畸形病例选择单半径高仰角假体
优势:
可以不牺牲力线,同时可以避免前方Notching,
“鱼和熊掌兼得”!
3.骨折畸形愈合病例处理策略:
案例1:
患者73岁:膝内翻,年轻时骨折感染,畸形愈合,术前活动度伸直滞缺15度,屈曲100度。
术前规划:
允许冠状面轻度内翻(控制在3度以内),胫骨假体内翻3度以内;
矢状面避免切迹的情况下控制股骨假体最小量屈曲(术前预计11度);
尽可能减少胫骨假体屈曲安装预计0度。
选择假体:PS假体
术后功能预计:伸直略受限,活动度改善。
术后片:
术中控制屈曲安装;
术后患者屈曲110度,伸直滞缺10度;
术后股骨假体屈曲12度,内翻4度。
案例2:
术后片:
推荐:内翻关节外畸形选择内轴设计膝关节假体
优势:
原始内翻,可以力线轻度内翻,减少软组织平衡压力;
内翻关节外畸形,往往需要广泛内侧袖套样剥离,内侧的稳定恢复至关重要;
内侧球窝设计,确保内侧稳定、外侧略松弛可以获得内轴运动;
单半径设计,方便内侧参考切骨,间隙平衡容易;
前仰角5°,较小的前方Notching几率。
特殊关节外畸形髓外处理优势:
同时参考全长正侧位X线实现术前的完美评估及手术规划;
冠状面与矢状面极佳的可控性;
理想实现TKA必要的力线妥协及软组织平衡;
完成髓内无法完成任务;
缩短PSI、机器人及导航所需要的手术等待和手术时间;
高性价比;
精准满足病人的功能诉求。
4.CR病例选择及处理策略(适用于解剖相对正常病例,无严重功能障碍及畸形病例)
相对正常解剖的病人给予最佳位置的安装;
股骨侧冠状面垂直机械轴切骨或残留3度内外翻切骨;
股骨侧矢状面垂直机械轴切骨或3度以内屈曲切骨;
胫骨相对应调节内外翻或后倾截骨;
相对正常解剖的病人给予最佳位置的安装;
股骨侧冠状面垂直机械轴切骨或残留3度内外翻切骨;
股骨侧矢状面垂直机械轴切骨或3度以内屈曲切骨;
胫骨相对应调节内外翻或后倾截骨。
精准化选择CR病例评估:
mMPTA
mLDFA
mPPTA(胫骨后倾)
股骨前皮质与机械轴夹角
……
精准术前规划:
评估股骨畸形
评估胫骨畸形
精准化术中双平面控制
案例1:
患者术前X线测量:
股骨:aLDFA 85°
-前皮质与机械轴夹角 -3°
胫骨:aMPTA 85°
-胫骨后倾角7°
手术切骨规划:
冠状面:股骨机械轴屈曲3°切骨
- 胫骨机械轴垂直切骨
矢状面:股骨机械轴屈曲3°切骨
术后片:
实际切骨情况:
冠状面:股骨机械轴垂直切骨
矢状面:股骨机械轴屈曲4°切骨
全麻术后2小时:
术后本体感觉更好
不需要引流
更快的主动屈膝锻炼
小结:FEM-X1髓外定位的优势--轻松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股骨远端截骨
可常规化使用;
常规不需引流,快速康复;
尤其适合关节外畸形、内植物、骨髓炎病例;
手术时间与传统无异;
个体化立线控制,精准术前双平面规划;
CR假体可控性高,(PCL易于平衡)。
理论如何应用到实际中?FEM-X1髓外定位处理特殊类型病例有何技巧?术后如何快速康复?欢迎在好医术app观看本期案例课《EM-X1股骨双平面髓外定位技术原理及技巧介绍》视频课程。
来源:本文为好医术作者原创整理自徐志宏教授案例课课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作者介绍:
徐志宏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副主任医师,南京大学医学博士,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就职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主攻运动医学及成人重建外科。学术兼职:现任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下肢学组委员,中国骨科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第一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病专委会类风关学组委员,第二届江苏省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及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骨质疏松及骨矿盐学会青年委员,第一届中文版美国运动医学杂志编委。学术专长:膝、髋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机器人工关节置换术;股骨髓外定位精准化个性化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膝关节镜交叉韧带重建、半月板修复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截骨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髋关节镜下手术;髋关节盂唇损伤镜下修补术;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保头治疗;导航下膝关节置换术;关节外畸形矫形术。获手术器械专利3项,“膝关节置换髓外定位工具”获发明专利(为国内首次报道,准确性高、手术时间无差别,操作简便、出血量少,无需引流,康复快,相关文章发表于2016年中华骨科杂志,2016、2018年COA大会交流,已完成技术转化,工具已经获得欧盟CE认证,并在国内近40家医院推广应用)。擅长微创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量省内领先,2014-2017年连续四年全国骨科年会(COA)手术技术交流,并获得2015年中国骨科医师协会(COAS)标准化骨科手术视频大赛关节组二等奖。科研成果:负责国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市级课题6项。2016年获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青年医学重点人才基金资助。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1项、南京市科技进步奖2项、省市新技术引进奖4项。工作期间共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10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4部。
研修经历:曾于2013年公派德国AGAPLESION Diakonieklinikum Rotenburg研修微创人工关节技术,2016年公派美国Havard medical school研修,2017年赴美学习MAKO机器人关节置换手术,2018年公派瑞士伯尔尼Inselspital研修,师从保髋大师Klaus Siebenrock教授。并多次赴美国、奥地利、日本、香港等地研修人工关节置换及关节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