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肱骨近端骨折是创伤骨科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尽管绝大多数可以保守治疗,但仍有10-15%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包括切开复位钢板固定、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以及关节置换等。今天结合图文解析的方式详细讲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技巧,值得学习借鉴!
(一)内容提要
- 手术体位 
- 术野暴露 
- 术中透视及判定 
- 复位标准 
- 辅助复位、临时固定技术 
- 钢板的位置、螺钉的长度 
- 内侧距有效支撑 
- 术后功能锻炼 
(1)患者体位
- 仰卧沙滩椅体位,或是头端抬高; 
- 术区避免手术床金属栏或监护电极干扰透视。 

(2)术野暴露
1.工具

2.术野暴露(经胸大肌三角肌间隙)

3.术野暴露(经三角肌入路)

4.术野暴露(延长三角肌入路)

(3)肱骨近端复位标志

肱骨近端“解剖”复位标准:
- 关节内的骨折移位完全纠正 
- 肱骨头既不内翻也不外翻 
- 肱骨头相对肱骨干前倾角或后倾角小于20° 
- 任何方向上大小结节骨折块的移位均小于3mm 
- 肱骨头和肱骨干之间的移位小于5mm 

(4)肱骨近端透视技术
1.肩关节正位

2.侧位

3.改良腋位(观察大小结节复位情况、螺钉长短)




(5)辅助复位克氏针Joystick技术

1.辅助克氏针临时固定技术

2.辅助骨膜起子复位技术

3.降落伞辅助复位技术


4.钢板螺钉提拉复位技术

5.巾式复位钳钳夹复位技术

6.螺钉穿出的预防(啄木鸟技术)


(6)内侧支撑
1.髂骨块植骨技术

2.异体腓骨植骨技术

3.干骺端嵌插技术

4.距螺钉技术

5.肱骨近端接骨

(7)钢板的正确位置

(8)螺钉的长度(多角度内外旋透视)

(9)肱骨近端骨折术后1年随访

(二)小结
1.合理熟悉的手术体位
2.良好的术野暴露
3.正确的术中透视及评定
4.各种辅助复位、临时固定技术
5.钢板合理位置、螺钉的合理长度
6.内侧距的有效支撑
7.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廖冬发老师(西部战区总医院),仅用于学习交流,转载请标注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