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其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绝经后妇女多发。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继发于骨质疏松症、低能量暴力导致的骨折,常见部位为胸腰段椎体、髋部(股骨近端)、腕部(桡骨远端)、肩部(肱骨近端)骨盆和肋骨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理基础是骨质疏松,应积极采用规范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阻止骨质疏松进一步发展、防止再骨折发生。
目前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主要有基础药物钙剂和维生素D;骨吸收抑制剂双膦酸盐类药物、降钙素类药物、雌激素类药物、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RANKL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PTHa);双重作用机制药物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维生素K2类药物、锶盐类药物等。
(一)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抗骨质疏松药物应与骨折外科干预同时进行。若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前已经接受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折愈合期间不建议停药。
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现有的多数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折修复和骨折愈合无不良影响。
《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干预指南》(2018年)中指出,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无禁忌证时,早期应用常规剂量的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对骨折愈合无负面影响。临床观察提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1个月应用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PTHa),可促进骨折区骨痂形成;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10d内应用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PTHa),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缩短。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8年)中指出,研究显示,双膦酸盐类药物会使骨痂增大、矿化增加,但骨骼强度及机械力学特性不会受到影响,常规剂量的双膦酸盐类药物不会致骨折延迟愈合。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5年)中指出,抗骨吸收抑制剂可能会使骨折修复过程中的骨痂变大,此种大骨痂也可能提供了更高的生物力学刚度和强度,规范化的常规剂量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对骨折愈合无不利影响,可考虑序贯治疗;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PTHa)和维生素K2类药物有利于成骨。
《地舒单抗在骨质疏松症临床合理用药的中国专家建议》(2020年)中指出,根据目前研究,地舒单抗在骨折围手术期使用不增加手术并发症或术后感染风险,也不影响骨折的愈合,骨折不影响启动地舒单抗治疗。
(二)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对内植物的影响
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植入物的影响,尚未有大样本循证医学研究。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处理专家共识(2018)》(2018年)中指出,围手术期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可在制动后短时间内维持骨量,为手术提供较好的骨质基础并提高内固定物稳定性。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8年)中指出,骨质疏松性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可抑制骨量进一步丢失,提高内固定物稳定性,降低内固定移位发生率;特立帕肽可促进骨痂形成、提高骨痂矿化程度,改善骨骼生物力学特性。
《下肢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与康复专家共识》(2020年)中指出,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PTHa)间断应用有助于改善骨量,增加内固定稳定性。
《地舒单抗在骨质疏松症临床合理用药的中国专家建议》(2020年)中指出,地舒单抗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植入物的影响,尚未有大样本循证医学研究;小样本研究显示,地舒单抗可增加假体周围骨量。
(三)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疼痛、急性骨丢失干预
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前和术后会出现明显疼痛,同时骨吸收增强、卧床及制动等因素将致骨量丢失加快。降钙素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破骨细胞上的特异性降钙素受体,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阻止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还能对多种疼痛介质释放起抑制作用,能明显缓解骨痛,对骨质疏松症骨折引起的骨痛有效。
《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干预指南》(2018年)中指出,骨质疏松者骨折后即刻发生急性骨丢失,而制动将进一步加剧急性骨丢失。应尽早使用降钙素类药物治疗,以缓解疼痛、减少急性骨丢失。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5年)中指出,鲑鱼降钙素能减少急性骨丢失、缓解骨质疏松性骨痛,必要时可采用间歇性重复给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规范治疗专家共识》(2018年)中指出,降钙素类药物抑制破骨细胞作用明显,同时有多重镇痛机制,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受体,升高脑内β-内啡肽,调节神经细胞内钙浓度及抑制炎症组织生成前列腺素等方式来缓解疼痛。早期应用,可改善或阻止急性骨丢失,同时起到一定的止痛效果,可作为急性OVCF(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的首选,建议短期应用(不超过3个月)。
(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转换类型的用药
抗骨质疏松治疗可依据骨转换类型决定选用骨吸收抑制剂或骨形成促进剂。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5年)中指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骨质吸收迅速,骨代谢转换率高,为高转换型,治疗可考虑应用骨吸收抑制剂;部分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为低转换型,可考虑联用骨形成促进剂,以改善骨微结构及促进骨量形成,降低再骨折风险。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规范治疗专家共识》(2018年)中指出,低骨转换型骨质疏松症者慎用骨吸收抑制剂。
参考文献:
1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5,8(5):371-373
2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处理专家共识(2018)[J].中国临床医学,2018,25(5):1-10
3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干预指南[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8,11(5):438-443
4VHegde,et al.Effect of osteoporosis medications on fracturehealing[J].OsteoporosisInternational,2016,27(3):861-871
5SilvermanS L,et al.Fracture healing: a consensus report from the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Fracture WorkingGroup[J].OsteoporosisInt,2016,27(7): 2197-2206
6地舒单抗在骨质疏松症临床合理用药的中国专家建议[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20,13(6):499-506
7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8,11(5):425-433
8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规范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1):803-806
9下肢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与康复专家共识[J].中国临床医学,2020,27(3):175-181
10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7,10(5):413-431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punoka(笔名)授权本平台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