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现代口腔种植技术具有其高度可预期的长期临床效果,然而种植修复治疗的并发症仍困扰着广大临床医师。本文就种植修复治疗的生物学并发症的定义、危险因素和防治方法进行阐述,以便为口腔医师预防和处理种植并发症提供参考。
文献报道:种植体5年生存率高达95%,9-10年累积生存率94.6%。尽管种植体长期生存率较高,但不可忽视的是种植修复仍存在较高的并发症风险。
《2019年第六届国际种植学会》Chrcanovic BR等将种植体失败分为早期失败和晚期失败:
●早期失败为种植体功能负载前的失败,即未形成骨结合;
●晚期失败为种植体功能性负载后的失败,即骨结合丧失 。
(一)早期失败的原因:
①感染是种植体失败的重要原因,种植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为2.8%,其中粗糙颈部种植体感染风险高于光滑颈部的2.35倍。且没有明确证据表明术前使用抗生素对预防早期失败有效;
⑤生物学并发症 (种植体周围炎等)。
种植义齿修复的并发症包括:机械并发症、生物学并发症和美学并发症。
在种植体失败因素中,种植体生物学并发症具有一定影响意义。在种植体并发症主题里,大部分认为发生率最高的是生物并发症。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种植体周围炎症发生率较高:43%患有种植体周围黏膜炎,22%患有种植体周围炎。
种植体生物学并发症是一类感染性疾病,主要由菌斑细菌引起,主要包括植体周黏膜炎及植体周炎。
种植体周围粘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一)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病变范围只累及软组织。
临床表现为:探诊出血,红肿,但不伴有进行性的骨吸收。
病理表现:炎症细胞的最根方不超过上皮屏障。
(二)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变范围累及软组织和骨。
临床表现为:探诊出血,或伴溢脓,PD>5mm,存在有生理性骨调整期后的进行性骨丧失。
病理表现:炎症细胞向根方浸润,超过上皮屏障,直接与牙槽骨接触,并进入骨髓腔 。
(一)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因
1)患者因素
现有研究认为:牙周炎病史、吸烟、菌斑控制不良以及缺乏定期支持性维护是证据充分的植体周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①慢性牙周炎病史会增加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尤其是重度牙周炎史;研究表明:余留牙周袋>6mm时,3年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增加。种植体相邻牙齿患牙周疾病,种植体发生周围炎的概率增加。
②菌斑控制对种植体周围的健康至关重要,当菌斑指数高于25%时,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增加;
③吸烟是导致种植失败的最大危险因素;
④部分研究提示糖尿病也是植体周炎的危险因素
2)植体位置设计和修复体形态设计等潜在因素
①植入过多植体;
②植入位置和角度不良;
③相邻植体位置过近造成清洁困难:
多牙或全口固定桥种植修复,修复体缺乏清洁空间,病人发现在种植体和支架表面之间的清洁是非常困难的;种植牙与天然牙位置过近,天然牙牙周病变容易累及种植牙。
④种植桥桥体悬突(使用龈瓷或盖嵴式桥体组织面);
⑤修复体或基台未完全就位;
修复基台带入后应仔细检查是否完全就位
⑥粘结剂残留;
彻底清除粘接剂后可拍根尖片确定有无粘接剂残留
⑦过长的悬臂导致菌斑聚及增加并产生非轴向力。
(二)植体周炎的诊断依据
①植体周软组织炎症、种植体松动度;
②初期愈合后影像学显示骨丧失;
③与基线水平 (戴入牙冠负载时) X线片及记录探诊深度相比,探诊深度增加。
如果缺乏基线及以前的基线探诊检查记录时,影像学骨吸收≥3 mm结合探诊出血(+)或溢脓、探诊深度≥6 mm,则可诊断为植体周炎。
(三)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原则与程序
治疗原则:充分评估病因、控制感染、消除种植体周围深牙周袋,停止支持骨持续性丧失,诱导再生。同时引导患者应完善自我菌斑控制和回访维护。
1)充分的评估: 口腔卫生、吸烟、糖尿病、修复体信息、x线信息;
2)非手术治疗
①机械治疗:
当种植体周围组织存在 轻微的炎症和牙石沉积,但无溢脓及探诊深度不超过4 mm时,进行机械清创刮治和抛光。
使用硬度小于钛的器械清除种植体周围菌斑,如PEEK或碳纤维刮治器,甘氨酸或碳酸氢盐类喷砂粉进行气压喷砂,以及橡皮抛光轮及尼龙刷抛光。
②药物机械结合治疗:
●如果探诊深度增 加为 4~6mm,抗感染治疗可以与机械治疗联合使用。
抗微生物治疗药物首选氯已定,使用时间应不超过四周。
●当种植体周袋探诊深度达 到6 mm以上时,通常存在菌斑牙石沉积和探诊出血,出现“火山口”样骨吸收,骨缺损<2 mm,伴有或不伴有溢脓。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机械清创和抗感染治疗要先进行,可联合使用消灭革兰阴性厌氧菌的药物,如甲硝唑、奥硝唑等;甲硝唑、克林霉素能有效抑制牙龈卟琳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齿垢螺旋体;
也可以局部应用抗生素:在龈沟中药物浓度高,患者医从性好,全身副作用小,主要有2%盐酸米诺环素和10%盐酸多西环素等。
最后应注意调合,避免合力对病变的种植体周围组织产生进一步伤害,建立有利于种植体和周围组织的生物学结合的良好条件。
③其他:光动力、激光和气动甘氨酸喷砂等。
3)手术治疗:
如果骨缺损>2 mm,可以通过再生性手术或切除性手术方法来纠正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在未通过保守、 抗感染治疗前不要使用外科干预手段。
①切除性手术适用于骨上型缺损,通过暴露种植体表面进行彻底清创和表面去污。其目的在于去除深牙周袋,通常需要外科翻瓣磨除牙槽骨嵴,重建软组织形态以促进患者口腔种植体的卫生。
手术方法类似牙周翻瓣手术,美学区推荐使用沟内切口暴露螺纹至健康骨组织水平,清除肉芽组织,用大量的灭菌水反复冲洗种植体表面,再用枸橼酸处理表面1 ~ 2 min以去除种植体表面的毒素,清洁并抛光种植体表面,恢复种植体表面的生物相容性,最后将软组织瓣缝合至种植体颈部水平,缝合。
②再生性手术治疗适用于3壁或4壁骨缺损,骨内缺损深度达到3mm以上,且存在角化黏膜的位点。
目前常见的再生性手术治疗多通过引导骨组织再生和软组织增量重建植体周围的软硬支持组织。(同GBR)
对于水平性骨丧失且有深牙周袋的病例,多采用翻瓣术或根向复位瓣术。同时建议采用种植体成形术修整暴露的粗糙种植体表面。
再生的方法,通常是自体骨、异体骨、异种骨等替代材料,单独或配合生物膜使用以充填骨缺损。
提示:以下内容可能引起不适,非专业人士请选择性观看!
病例一:
由于粘接剂的残留,导致植体周围炎,临床检查发现3壁骨缺损。
用钛刮治器清洁种植体表面后,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同期植入骨替代材料并覆盖可吸收生物膜。
病例二:
③拔除种植体
如果种植体感染已经加重到不能被以上推荐的治疗方案控制,探诊深度≥8 mm时,需要拔除种植体,拔除后彻底清创。
整体而言,植体周炎的治疗仍存在较高的不可预期性。因此,植体周炎的预防是临床工作的重点。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指发生在口腔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可逆炎症。和种植周炎一样,其根本病因是种植体上的细菌微生物。
研究证实植体周黏膜炎在合理的治疗措施下是可逆的,对植体周黏膜炎进行早期干预,可以大大降低阻断植体周黏膜炎进展为植体周炎的概率。早期控制种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完善治疗设计和后期随访维护,有利于种植体的长期稳定和持久耐用。
患者的自我菌斑控制+机械去除牙石、菌斑、 及辅助局部抑菌性药物是治疗植体周黏膜炎的金标准。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牙冠去除后可见粘接剂残留, 塑料刮治器去除干净后, 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 局部应用盐酸米诺环素, 治疗后炎症消除. 粘接时利用个性化粘接戴型去除多余粘接剂,防止粘接剂残留。
那么,当种植体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生物并发症、机械并发症、美学并发症,不得不取出失败种植体时,失败位点的再植是否可行呢?第六届国际种植学会中,吴轶群教授团队的大样本研究 (6465名患者,10234枚种植体) 发现100颗早期种植失败后再植的种植体的累积留存率为94.6%,该结果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并可以通过文献回顾得出结论:
对于种植体早期失败和晚期失败的位点,种植体再植是一种合理可行的选择,但在进行再植之前,必须控制可控的风险因素。
尽管目前种植牙的成功率较高,但是随着种植牙数目的增多,不可避免的种植体生物学并发症越来越多,而种植体周围炎会影响种植的疗效,甚至导致种植失败。因此:
口腔种植医师应高度重视种植并发症危险因素的识别与防控,优化种植术前设计,加强口腔卫生宣教,定期复查维护,严格控制种植体上的菌斑附着,维持种植体颈部的龈组织稳定、良好的封闭将大大提高种植义齿的长期成功率。对于已经发生的种植体周围炎,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END
参考文献:
[1]种植体周围炎病因、诊断、 治疗与种植体周维护.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6年 2月第 9卷第 2期
[2]种植义齿生物学并发症的病因及防治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4年 3月第 7卷第3期
[3]张 玺,宿玉成.种植体周围炎诊断.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6年 2月第 9卷第 2期
[4]Georgios Nikou医生,Peter Thoolen医生和Anton Sculean教授的治疗理念,荷兰奈美根大学。
声明:本文内容原创整理,部分病例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分享,我们的目的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您不希望被分享,请后台留言给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