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卷土重来让繁华热闹的街头按下了“暂停键”,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疫情防控期间,老年人静坐及卧床的时间明显增加以及阳光下的户外运动时间减少均会加速老年人群的骨量流失及肌肉功能减退,椎体骨折的发病风险也相应增加。
此外,疫情期间就医不便使得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未能及时复诊和配药,也影响了骨质疏松症的正常诊疗。因此,疫情期间做好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科学管理和防控至关重要。
下面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脊柱外科王善金教授团队跟大家分享老年人在居家防疫期间如何识别和预防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发病。
一、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识别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大多无明显外伤或仅在遭遇轻微暴力下即可发病。若老年人遭遇轻微外伤,例如打喷嚏、摔倒、提重物等,导致颈、胸、腰剧烈疼痛,尤其是出现起坐及翻身困难时,则提示很可能出现了椎体骨折。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第一时间限制活动,卧床休息,如果疼痛不能有效缓解,需及时和医疗机构医生联系,提前预约就诊并完善核酸检测,并需要拍摄核磁共振来明确骨折的位置和压缩程度,有条件的话建议完善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标记物的检测,可以指导后期骨质疏松的用药。
2.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
对于骨折压缩程度比较轻,疼痛不太剧烈的首选保守治疗。早期尽量半卧硬板床休息,疼痛明显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帕瑞昔布等。适当下床活动时,使用轻便、坚强的胸腰椎支具。保守治疗期间注意补充钙剂、活性维生素D,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伦磷酸钠、阿法骨化醇等)治疗。卧床期间使用降钙素类药物在防治骨质进行性丢失的同时还可有效的缓解疼痛。
保守治疗无效且疼痛剧烈、生活受到明显影响的情况下,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基本原则为:严格把握适应证,能不手术尽量不手术,即能微创手术尽量不开放手术。首选微创手术方式是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如下图所示),可以有效患者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缩短椎体骨折患者的卧床时间。对于椎体骨折出现了下肢的疼痛麻木的情况,可能需要考虑开放手术。
三、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预防
(1)坚持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已经明确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来说,应坚持规律服药,补充足量的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与其他疾病相比,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方案相对稳定。疫情期间无需来院频繁复查骨密度及骨生化指标,但要按医嘱继续在家按时服药。如果因疫情不能及时复诊和配药,可以选择互联网医院开具电子处方来购买药物。
(2)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均衡膳食,建议每天保证绿色蔬菜和水果和奶制品的摄入,以补充每日所需的钙剂。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mg,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mg。若饮食中钙摄入不足,可给予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以增加肠钙吸收,促进骨骼强壮,降低跌倒及椎体骨折的发病风险。
(3)不易久卧,适当运动:老年人可在室内进行适量运动,运动强度需兼顾个体差异,以老年人身体耐受,不产生过度运动疲劳感为宜,可采用简单的负重运动或者太极拳等方式。建议每日活动>30min,避免久卧。
(4)预防跌倒:跌倒是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居家期间,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预防跌倒的发生,尤其在洗手间和厨房易滑倒的地方,应该保持地面干燥,放置防滑垫和扶手。老年人群的居家环境应保证足够光线,避免房间光线昏暗,清除地面杂物,穿平底鞋等。
作者简介
王善金
王善金 | 上海市东方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
医学博士,上海市东方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院区负责人、副主任医师,同济大学副教授,硕导、博导。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特种外科医院、西奈山医学院、德国柏林夏洛特大学综合医院脊柱外科访问学者。
从事脊柱外科临床一线工作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上主攻脊柱退变疾患和骨质疏松,擅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脊柱骨折脱位、椎管内肿瘤、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各类颈腰疾病的外科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精准诊断和微创手术,能够高水平的完成脊柱外科各类开放和微创手术。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4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王善金,仅用于学习交流,转载需授权。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望大家理性判断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