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足踝外科三大畸形(拇外翻、平足症、高弓足)之一的平足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按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按畸形程度可分为柔韧性和僵硬性,按发病年龄可分为青少年型和成人获得型。
对于病因明确的平足症(如跗骨联合、垂直距骨、创伤性等),一般会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于成人获得性胫后肌腱功能不全(PTTD)型平足症,一般先进行分期,再按照疾病进展程度选择对应的治疗方法。然而很多时候,平足症的病因可能无法非常明确地确定,这时候如何选择治疗方案。或者,把平足症看成是一个综合型的畸形,如何从畸形的表现入手,选择治疗方案呢?下面向大家简单总结一下平足症的病理解剖特点与治疗策略的选择。
要实现足的正常功能,需要达到以下几点:跖行足;足底正常三点负重;足部各关节稳定且有一定的活动度。
如何理解后足外翻与前足旋后的关系?
前足旋后常常是后足外翻的继发代偿表现。后足外翻改变了足底的正常三点负重关系,导致第1跖底负重增加,前足为代偿这种不平衡的三点负重(同时减少第1跖底因过度负重而产生的疼痛)而发生旋后以调整异常的三点负重,从而减轻第1跖底的负担。在《矫形外科原则》中讨论胫后远端外翻畸形的相关代偿反应时,有详尽的描述。
后足外翻同时解锁后跗横关系,使得中足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如持续存在,如加重关节周围韧带及肌腱的负重从而使二者发生疲劳性退变。
前文已讨论过,前足旋后是后足外翻的代偿表现。因此,在纠正后足外翻后,畸形程度较轻(尚处于柔性状态的)前足旋后可自然纠正。如果畸形呈僵硬性(多数是畸形长期存在的结果),多需要行骨性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