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是一个滑膜关节,由3块骨组成:胫骨、腓骨和距骨。虽然与足密切相关,但踝与足是各自分开的并独立发挥各自的功能与作用。
在这两部分结构中,踝关节相对更加简单,其介于躯体与作为支撑基础的足部之间,在两者之间起到了连接的稳定作用。
通常踝关节偏于身体重心的外侧,因此它常受到内翻负荷与轴向压迫负荷。
踝关节实际上是一个骨榫样结构,
其内侧界是胫骨向远端的踝的突起;
顶端为胫骨远端水平部(胫骨远端穹隆部);
外侧界为腓骨向远端踝的膨大突起。
相对于内踝,腓骨远端踝样突起膨大显著,并更向下和后方延伸。因此,踝关节横轴与小腿的冠状轴有大约15°的外旋。
踝榫样结构的前方被胫腓前韧带加强,后方由胫骨远端骨性突起(后踝)和胫腓后韧带支撑。
骨榫内是距骨体部,其较大的上凸面与胫骨远端穹隆部组成关节,也与两侧的胫、腓骨远端有关节面。
距骨的穹隆(距骨滑车关节面)前方较宽,后方较窄;基于这个原因,在踝关节背屈时,通过下胫腓联合与内外侧韧带张力的作用,使距骨被紧密地嵌在踝榫结构中。
完整的踝榫结构基本上仅仅允许距骨在一个平面上活动(屈伸),但是在适度范围内也允许距骨有轻度的前后滑动。
因此,通过踝关节背屈能增加它的稳定性,并且为区别和评价踝关节内外侧韧带的完整性以及距下关节内、外翻的活动情况提供了方法。
踝是唯一具有传导躯体与足之间负重力的关节,但是踝关节却很少发现存在退行性改变。
踝关节的这种少见且独一无二的特点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包括踝关节本身的解剖结构限制了活动度以及榫样结构的特别的稳定性。
然而,为了适应日常生活中所受的严重应力和不同路面的影响,踝关节必须借助与足部构成的辅助关节复合体来完成它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距下关节(跟距关节)。
跖腱膜是一种广泛的,多层次的纤维腱膜。
跖腱膜起自跟骨结节的前内侧面,腱膜纤维向远端扩展至5个跖趾关节下形成束带,止于近节趾骨基底的纤维组织。
强韧的隔膜将跖腱膜分成内侧、中心和外侧部分,并将足底固有肌群分成三个不同间室。三束腱膜向远端延伸增宽,并在跖趾关节水平分成5条足趾束。
每条足趾束再分成2束,走行于屈肌腱的两侧并止于近节趾骨基底部骨膜。腱膜的纤维也掺杂到皮肤、跖横韧带以及屈肌腱鞘之中。
跖腱膜的作用:
①保护足底组织。
②提供足底某些内在肌的附着点。
③协助维持足弓。
跖腱膜相对缺乏弹性 。在步态周期站立相中,当足趾背伸时,沿着跖腱膜的张力增加,拉力传导至其跟骨起点,这种负荷传递使足纵弓抬高,被称作“卷扬机”效应。
此外,腓肠肌-比目鱼肌复合体同时牵拉并在前足集中额外的体重,而身体向下方的加速度会使地面的反作“卷扬机”效应下的重复运动,用力增加20%。
声明:本文转载于疼痛康复研究,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