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他汀类药物一直被世界各国公认为迄今为止研究深入、机理明确、功效肯定的药物,他汀类药物的发现和使用,被称为心血管领域的“他汀革命”。它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意义,可以和青霉素对感染疾病的治疗意义相媲美并作为里程碑,标志着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本文总结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中6个不可不知的问题,供临床用药参考。
辛伐他汀过敏能用阿托伐他汀替代吗
他汀类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总体较低。某省级大医院2013年-2018年出现他汀类过敏病人共18例,其中辛伐他汀过敏11例(61.1%)。他们对辛伐他汀过敏后的替代治疗问题进行了研究。
发生过敏之后立即停用辛伐他汀,在抗过敏治疗后改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结果再次出现过敏的概率为9.09%。阿托伐他汀治疗与使用辛伐他汀治疗病人嗜碱性粒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过敏前后短暂的时间里变化并不是特别明显。因此研究者认为辛伐他汀过敏病人可选择阿托伐他汀替代治疗[1]。但开始时仍应细心观察,一旦发生再次过敏则需调治疗药物。
阿托伐他汀能用于H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吗
H型高血压即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Hcy≥10μmol/L)的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Hcy水平增高为特点,是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前的研究已证明服用叶酸日剂量0.8mg可以达到降低Hcy最佳效应。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10mg/0.8mg是目前唯一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用于治疗伴有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的药物。
近年临床工作者探讨了阿托伐他汀与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问题。临床治疗结果显示[2],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或叶酸片均可以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Hcy水平,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但与叶酸相比,阿托伐他汀安全性更佳,可避免服用叶酸片的不足之处。其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用多少剂量合适
病人在开始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应进行标准的低胆固醇饮食控制,在整个治疗期间也应维持合理膳食。应根据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基线水平、治疗目标和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剂量的个体化调整。
常用的起始剂量为10mg每日一次。剂量调整时间间隔应为4周或更长。最大剂量为80mg每日一次。阿托伐他汀每日用量可在一天内的任何时间一次服用,并不受进餐影响。临床工作者对治疗冠心病中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效果以及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探析[3-4]。
经临床治疗观察显示,治疗冠心病中增加阿托伐他汀的剂量,日剂量由20mg增加至40mg,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并且安全性较高,可供临床用药参考和借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高脂血症
优选用哪种他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主要病变在肝小叶,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和脂肪储积为病理学特征,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等[5]。现有指南推荐治疗NAFLD 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降低体质量等基本治疗,配合以药物调节脂代谢。他汀类药物可降低NAFLD患者血脂水平,减轻肝脏脂质蓄积,改善机体炎性反应。然而,不同的他汀药物治疗NAFLD患者效果存在差异[6]。
临床对照治疗结果显示[7],阿托伐他汀和匹伐他汀治疗NAFLD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近期疗效均较好,可能与降低了血脂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改善了机体炎性反应有关。两药相比较,匹伐他汀的效果可能更好,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观察。
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塞
合并高血脂优选哪种他汀
病人在开始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应进行标准的低胆固醇饮食控制,在整个治疗期间也应维持合理膳食。应根据LDL-C基线水平、治疗目标和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剂量的个体化调整。
常用的起始剂量为10mg每日一次。剂量调整时间间隔应为4周或更长。最大剂量为80mg每日一次。阿托伐他汀每日用量可在一天内的任何时间一次服用,并不受进餐影响。临床工作者对治疗冠心病中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效果以及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探析[3-4]。
经临床治疗观察显示,治疗冠心病中增加阿托伐他汀的剂量,日剂量由20mg增加至40mg,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并且安全性较高,可供临床用药参考和借鉴。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生活作息的不规律,导致高血脂患者呈增高趋势,而高血脂又是诱发急性脑梗塞的潜在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8],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血脂的功效,且不同他汀类药物药理动力学也存在不同差异。
瑞舒伐他汀则是一种选择性羟甲基戊二酸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具有阻断羟甲基戊二酸通路作用,尤其是针对抑制类异戊二烯代谢产物的形成,从而保证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细胞凋亡,有效的降低粥样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阿伐他汀药物比较,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临床对照观察治疗显示[9],瑞舒伐他汀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阿伐他汀对照组,治疗后各项血脂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说明,针对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塞合并高血脂患者的治疗,采用瑞舒伐他汀可有效稳定患者的血脂,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如何防治
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SAM)是使用他汀类药物一段时间后出现的轻重不一的肌肉不良反应。患者可有肌肉酸痛、肌无力、肌肉僵硬或肌痉挛等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有些患者只是肌酸激酶升高,而无肌肉症状;SAM 患者严重时可出现横纹肌溶解。横纹肌溶解是一种能危及生命的最严重的肌病形式。临床医师必须掌握SAM的防治方法。
1.治疗
大多数患者立即停用导致肌病的药物可缓解症状。如果服用某药后出现肌无力或横纹肌溶解应立即停用该药物。血清肌酸酶(CK)最快可在1周内恢复正常[10],肌肉疼痛和无力通常在停药后数周至数月内缓解。他汀类药物一般在停用2个月左右时症状可缓解;少数患者如他汀类药物引起的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需用糖皮质激素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成为他汀类药物引起的免疫坏死性肌病的单一治疗方法[11]。
2.预防
通过使用最低剂量的药物来达到预防目的,避免联合使用增加SAM风险的药物。另外,要严格判断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如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血清CK升高在2倍以内是可以观察的,不能因CK值稍升高或出现轻微肌痛而停用他汀类药物。若CK持续升高2-10倍正常值上限(ULN),认为是与使用他汀类药物有关引起的肌病,可考虑他汀类药物减量或 停药,并需定期监测CK值。
有研究表明,92.2%的患者因出现SAM而停止他汀类药物治疗后CK恢复至正常范围内,不伴肌肉症状、肌红蛋白尿、急性肾衰竭时可尝试再使用新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并可耐受12个月以上[12]。因此,当使用某一种他汀类药物出现肌病症状时可暂时停药或换另一种他汀类 药物。水溶性他汀类药物较少出现肌肉毒性,如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但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效果较差。对CK大于或等于10倍ULN的患者及时停药,不应尝试使用其他的他汀类药物。
作者介绍
常怡勇,河南省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 副主任药师 执业药师,丁香园用药助手公众号优秀科普作者,自我药疗杂志(北京)特约撰稿人,赛柏蓝《基层医师公社》等多家医药科普公众号特约撰稿人,多家医药科普公众号特约审稿专家,河南省中医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分会常务委员,周口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河南省中医药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可加作者微信(药聊斋):13938049349。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药聊斋.常怡勇,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