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检查时,触发按钮在病人手里,由于某种原因,所得到的检测结果并不都是可信的,有时是假性结果,假性结果并不止一种。好在这些假性检测结果常常具有某些“特征”,因而容易被识别出来,提醒医生进行针对性调整,从而获得正确报告结论。
前几天看到的一位病人,视野检查结果就是假性的其中一种,由于非常典型,而且还涉及到了pattern deviation概率图,这里拿出来分享一下。
这个病人主述眼前有朦胧样局部遮挡感,屈光检查轻度近视,双眼最好矫正视力(BCVA)都可以达到1.0。其它的眼部常规检查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但因为患者主述有局部“遮挡感”,于是给他做了一项视野检测。视野检测结果看上去是有问题的,距离固视点20°—30°的中周部,视野敏感度明显下降,以至于在视野图的边缘形成了近乎完整的圆形“缺损环”。但是,正中区域的视野是正常的。有意思的是,pattern deviation概率图也出现了相似的改变。
对于有经验的眼科医生来说,看到这种视野图形,肯定会首先想到一种假性检测结果图形,即“学习效应现象”。所谓的“学习效应”,是指初次接受视野检查的人,当再次进行重复检查时,等视线会比初次检查略大,换句话说,初次检查时中周部出现的视野敏感度下降,可能在再次检查时消失,这种通过熟悉检查程序而使视野扩大的现象被称为“学习效应”。
这种“学习效应现象”,主要发生在视野的周边部。从主观上说,与医生没有向患者讲解清楚检测过程和如何配合以及患者没有配合好有关;从客观上讲,与眼底后极部尤其是黄斑区相比,周边部视网膜视力并不起主要作用,越是周边视力,使用的机会越少。随着视野检查次数的增多,相当于增加了周边视网膜敏感性的实践机会,因此“学习效应”的影响会变小。也就是说,对于患者来说,视野检查存在一个“学习曲线”问题。
据统计,在视野正常的人群中,初次检查结果不正常的程度可以达到10%—30%,这一点,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出现“学习效应现象”时,典型的表现是距离固视点20°—30°的中周部视野敏感度下降,而中央部视野是正常的,当再次复查时,由于患者已经了解了检查程序和如何配合,中周部的视野敏感度就会出现明显改善甚至完全正常。与检测范围相对较小的24-2检测模式相比,由于30-2检测模式检测范围更大,因而“学习效应现象”会更明显。本文列出的是24-2检测模式,“学习效应现象”已然十分明显,毫无疑问,如果在30-2检测模式下,可能更为显而易见。
这位病人的pattern deviation概率图也出现了明显“异常”,显然提示这种视网膜中周部视野敏感度的下降,并不是来自屈光间质。而且,与灰度图竟然有如此好的吻合度。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类型的视野检测仪,都会发生“学习效应现象”,而且,患者在某种视野检查仪上获得的“检测经验”,并不适于另一种检测仪,仍然会有发生“学习效应现象”的可能。因此,视野技师必须注意,当你接触病人时,一定要询问患者是不是第一次做这种视野检查,以便在检查前详尽向病人介绍检测过程和如何配合等问题,直到患者完全明了为止,此时才可以进入正式检查。尤其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受检者,或者学习能力较弱的病人,更应如此,因为这些人可能在第2次甚至第3次检查时仍会发生“学习效应现象”问题。
来源:本文内容转载自“王富彬眼科”,仅作观点分享。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