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骨骨折是比较常见的腕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占腕部骨折的60%~70%,以青壮年多见。骨不连是舟骨骨折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5%~12%,如果骨折部位的移位大于1mm,从长远来看,骨不连发生率可能高达55%,腕舟骨骨不连晚期会出现腕关节进行性塌陷(SNAC)和进行性桡腕关节炎和腕中关节炎等并发症,将对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就舟骨解剖,舟骨骨不连的诊断、分型以及治疗进行简单介绍。
导 读
上图为腕舟骨解剖图(来自奈特图谱)
舟骨解剖
舟骨位于近排腕骨桡侧,远端越过近排腕骨,达头状骨中部,为腕部活动的重要轴线,对维持腕关节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80%的舟骨表面被关节软骨覆盖,舟骨血供不丰富,80%由桡动脉提供,其中70%的血供通过桡背侧舟骨脊滋养孔进入骨内,整个近极端仅靠逆行上升滋养。舟骨的解剖构造和血供特点导致舟骨近侧或腰部骨折会极易引发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缺血性坏死,甚至创伤性关节炎,使机体功能下降。
上图为舟骨骨不连患者的X线片图像,左侧为舟骨远端骨折骨不连;右侧为舟骨近端骨折骨不连。(来自参考文献1)
舟骨骨不连的诊断
舟骨骨不连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腕部疼痛和活动受限。查体示在一些发生骨不连的舟骨中,会塌陷成驼背畸形并且会导致背侧嵌入部位不稳定。舟骨体表投影处会有压痛,叩击痛阳性,抓握无力,腕关节背伸、屈曲、桡偏及尺偏活动受限。X线片检查发现局部有硬化、骨折处存在骨吸收或骨囊肿情况。CT诊断舟骨骨不连的准确性更高。在核磁共振检查时,通过冠状位极易判断舟骨近侧骨坏死的发生,死骨质初期表现为长T1与长T2信号均异常,晚期骨质硬化的表现为T1W1与 T2W1都呈低信号。
上图为舟骨骨折骨不连患者采用掌侧入路单切口进行骨不连部位清创无头加压螺钉固定过程。(来自参考文献1)
上图为舟骨骨折骨不连患者行掌侧入路单切口加压螺钉固定后桡骨远端取自体骨在骨不连部位加压植骨过程。(来自参考文献1)
舟骨骨不连的分型
舟骨骨不连分为5期:Ⅰ期为骨折不愈合未移位,尚稳定,且未发生关节退行性病变;Ⅱ期为丧失了稳定性,且骨折移位明显,但关节退行性病变未发生;Ⅲ期为出现包括桡舟关节间隙宽度下降、桡骨茎突骨赘产生在内的轻微关节炎病变;Ⅳ期为发生除桡月关节炎之外的中度关节炎病变;Ⅴ期为发生含桡月关节炎在内的中度关节炎病变。
上图为舟骨骨不连患者行掌侧入路骨不连部位硬化骨刮除,取桡骨远端楔形骨块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术中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上图为舟骨骨不连患者行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X线片图像。A为桡偏位;B为尺偏位;C为屈曲位;D为伸直位。(来自参考文献2)
舟骨骨不连的治疗
舟骨骨不连手术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三方面,恢复骨折断端血供、彻底清创断端纤维组织增生及硬化骨、坚强内固定。维持血液供应、骨不连部位清创、实现正常腕骨排列关系、骨移植和良好的内部稳定性是治疗关键要求。植骨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舟骨骨不连的标准手术术式,骨移植物包括带血管蒂骨移植、非带血管骨移植以及吻合血管骨移植。很多学者认为治疗舟骨骨不连的重点在于重建病变处血运,推荐带血管蒂桡骨瓣移植改善病变处血运,促进骨折愈合。在腕部供血血管中,骨间掌侧动脉的背侧支及其分支营养桡骨远端和腕骨的背侧面,由于其走行恒定、管径较粗,故术中易于分离,且不用吻合血管,手术操作简单。吻合血管的骨移植包括股骨内侧髁吻合血管的骨移植、髂骨吻合血管的骨移植、尺骨吻合血管的骨移植等。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发展,3D打印个性化舟骨假体置换手术已在临床逐步开展应用。目前主要采取的补救手术包括桡骨茎突切除、舟骨部分切除、近排腕骨切除、四角融合和全腕关节融合固定等。对于合并腕关节创伤后关节炎的患者,行近排腕骨切除可以缓解疼痛,但有造成桡头关节炎的风险,故在头状骨有关节炎表现时,不宜行该手术。对于全腕关节炎患者可行挽救性全腕关节融合术,虽然该术式会导致关节运动丧失,但可稳定关节,减轻疼痛,恢复握力,满足日常活动。
-END-
声明:本文由Zhangcheng原创,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