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视网膜静脉还是视网膜动脉,“白鞘”是一个常见的临床体征。当视网膜静脉出现白鞘时,我们可能更多想到的是Eales病或不同原因引起的静脉炎,而当动脉出现白鞘时,我们则可能会想到节段性视网膜动脉周围炎。
但是,视网膜动脉周围也是可以出现“黑鞘”的。
关于视网膜血管出现“白鞘(white sheathing)”,临床上可能更多见于以Eales病为代表的视网膜静脉血管性疾病。但是,视网膜动脉在疾病情况下,出现“白鞘”样改变也是很常见的。
视网膜动脉“白鞘”样改变,比较常见于节段性视网膜动脉周围炎(segmental retinal periarteritis)。这种白鞘样改变,是指眼底镜下或彩色眼底照片上见到的、视网膜动脉大分支血管壁周围白色或黄白色“指环状”形态,这种“指环状”形态可以长短不一,从视盘可以一直延伸到赤道部,并且随着病情好转会逐渐变淡甚至消失。通常FA改变不像Eales病那样多变,大多数情况下,视力预后比较好。
无损伤活体条件下的视网膜动脉“黑鞘”检测
在人的眼底,存在一个“视网膜动脉周围无毛细血管区带(capillary-free zone)”,这个“区带”紧贴着动脉壁,从视盘的中央动脉主干开始,一直到黄斑区和周边部小动脉分支周围,假如图像分辨质量好都可以看到,宽度大约为35-70um。但是,这种区带在检眼镜下或彩色眼底照片上并不能被看到。
视网膜静脉的周围,没有这种明显的“无毛细血管区带”,但当动脉与静脉伴行时,也可以看到。人们通常是在电镜下才能看到这条视网膜动脉周围无毛细血管区带,就像这个电镜图片所显示的那样(《眼底病图谱》张惠蓉,刘宁朴),动脉旁是没有血管区的。在这张图片中,A代表动脉,白色的双箭头示动脉周围无毛细血管区带。
那么,为什么视网膜动脉周围会出现无毛细血管区带?有这样一种解释,相对于静脉来说,动脉旁的氧分压高,这使得动脉周围的毛细血管壁细胞核发生萎缩、溶解、血流消失和血管闭锁,结果形成了一个没有细胞结构的索带。这种索带在血管的发育过程中逐渐消失,便形成了视网膜动脉周围无毛细血管区带。静脉就不同了,静脉旁的毛细血管血流缓慢,氧分压低,必须“拥有”密集的毛细血管网,因此无毛细血管区带不明显。
OCTA的一个小贡献
电镜下,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视网膜动脉周围无毛细血管区带,但这也带来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这是在电镜切片上看到的,是一种损伤性技术,并不适用于临床使用。
直到有一天,OCTA横空出世了,当人们使用这项技术观察眼底时,或许是无意之间,惊奇的发现,这种无损伤检查技术,竟然把电镜下看到的“视网膜动脉周围无毛细血管区带”,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它明确的告诉人们,正常情况下,人的视网膜动脉是有“黑鞘”的。
电镜下显示的“视网膜动脉周围无毛细血管区带”,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OCTA血流信号的活动情况,与视网膜动脉“白鞘”截然不同,它像是在动脉上套上了一个黑色的套子,形成了一个黑色的鞘,它可能反映了动脉周围无毛细血管区带血流信号的缺失。
但是,这种所谓的视网膜动脉“黑鞘”,并不一定是病理状态,而是绝大多数正常生理条件下所看到的一种眼底现象。只是这种视网膜动脉“黑鞘”现象,在检眼镜下或彩色眼底照片上并不能被看到,需要OCTA影像学技术来识别。从视盘的中央动脉主干开始,一直到黄斑区和周边部小动脉分支周围都可以看到,宽度大约为35-70um。
有时,会看到动脉和静脉海誓山盟地不离不弃、如胶似漆地向前伴行一段,但从没有看到它们执子之手白头到老,走着走着就分道扬镳了。
如果你使用的OCTA仪器分辨率足够的高,允许你按照预想的倍数去放大图像而又不失真,那么,在二维的图像上,从视网膜的大动脉到小动脉,从视盘到眼底的周边部,都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动脉周围无毛细血管区带血流信号的缺失,根据动脉管径粗细的不同,像2条宽窄不同的黑色条带,夹裹着动脉一路向前。
来源:本文内容转载自“王富彬眼科”,仅作观点分享。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扫码进群
临床遇到复杂疑难病例?
别怕,眼科同道都在这里交流!
与全国5W+眼科同仁共同交流!
END
点击下方名片 快速关注我们
:point_down: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好医术APP,开启学习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