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股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高暴力损伤,占全身骨折的1%,股骨骨折的3-6%。外侧股骨远端钢板,联合内侧辅助钢板或内侧柱螺钉固定,是目前主流的内固定方式。
随着平均寿命的提高,股骨远端内固定术后的假体周围骨折发病人群也逐渐增加,由于原有钢板的存在,以及既往骨折的愈合情况差异。取出原内固定后重新固定面临着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原骨折部位再骨折、骨折畸形愈合后再扩髓困难等并发症。为解决内固定存在的股骨远端假体周围骨折,国外学者目前提出了两种内固定方法:
取出原钢板部分螺钉后,近端顺行髓内钉固定,髓内钉远端锁钉经原钢板锁钉孔置入,即“孔对孔”技术;
取出原钢板部分螺钉,在原钢板表面部分重叠置入另一钢板,即“板上板”技术。
“孔对孔”术技
2022年,日本学者在《Trauma case Reports》分享了2例股骨远端假体周围骨折病例。其预先拆除原股骨远端钢板的部分近端螺钉,后经近端顺行插入髓内钉,在透视监测下将髓内钉插到足够深度后,经钢板锁钉孔,置入克氏针穿髓内钉远端孔后穿出对侧皮质,达到双皮质固定:
“板上板”技术
与孔对孔不同,板上板采用的是钢板内固定,但相同之处在于均需先取出部分螺钉,钢板通常采用对侧股骨远端钢板倒置,将螺钉经过两块钢板的锁钉孔置入。
▲ 图示22岁男性患者,股骨远端骨折行钢板螺钉内固定后8周,外伤后假体周围骨折,采用叠加钢板固定。
在上述两文章中,采用不同的技术均达到了骨折的良好固定和功能恢复。2024年中国台湾学者在《Injury》杂志对两种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内固定方式进行了对比:
37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20例采用髓内钉-钢板的“孔对孔”技术,17例采用叠加钢板的“板上板”技术,结果表明两种手术方式在骨折愈合时间、F-36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但髓内钉-钢板的“孔对孔”技术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中出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