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分享一组病例,分别完成于 2020 年、2022 年底及 2023 年,均来自同一位患者的不同牙象限修复。
曾几何时,我是树脂修复的忠实拥趸(树脂是一种美妙的材料,可修复、性能卓越)。但如今我要告诉同行:我学会了平衡。在我的诊室里,树脂与瓷修复的定价逻辑并无差异,因为两者的操作步骤与目标完全一致 ——重建咬合关系,恢复牙齿功能。
这位患者依从性极佳,每年按时复诊维护 —— 这是影响疗效的关键患者因素。但其咬合与全身系统环境却不容乐观:存在生物腐蚀问题(因酸蚀 / 反流导致牙体缺损),腭侧采用 LCNC(低聚合收缩复合树脂)修复,咬合关系为对刃合。当时我们选择了树脂修复(请注意对比 3.5 年与 4.5 年的随访影像)。
我的观点在于:当对比瓷修复体(上颌磨牙修复体随访 2.3 年,依然完好融合),瓷材料在该环境下表现优异……至今所有修复体均未出现脱落。
核心启示
随访是金标准:疗效评估不能止步于术后即刻,而需通过长期数据验证材料与技术的可靠性。
材料选择的临床逻辑:树脂与瓷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匹配患者的口腔环境(如咬合负荷、酸蚀风险等)。
动态进化的临床思维:医生的技术应随经验迭代,从 “单一材料偏好” 转向 “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方案”。
-END-
声明:本文转载自<口腔视频>,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处理。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望大家理性判断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