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新鲜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其中NSTEMI与UA合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
(心脏房、室循环图)
冠状动脉分左右两支
1.右冠状动脉
2.左冠状动脉
包括左主干→分出前降支、回旋支
血液从主动脉通过冠状动脉为心肌提供所需的氧气营养。
ACS的病因主要包括斑块破裂、斑块侵蚀、钙化结节、冠脉痉挛、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和血栓栓塞,不同病因引起的AC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特征。
01
动脉粥样斑块形成
02
斑块破裂
03
动脉痉挛
04
冠状动脉夹层
冠状动脉内膜剥离,形成夹层,阻止血液流动,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
1、根据患者发病时的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可将ACS分为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
2、根据心肌损伤血清生物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或心脏肌钙蛋白(Cardiactroponin,cTn)]测定结果,NSTE-ACS又分为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
不稳定型心绞痛(UA)
1、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骨后闷痛,紧缩压榨感或压迫感、烧灼感,可向左上臂、下颌、颈、背、肩部或左前臂尺侧放射,呈间断性或持续性,伴有出汗、恶心、呼吸困难、窒息感、甚至晕厥,持续>10~20分钟,含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时常提示AMI。
大多数ACS患者无明显的体征。重症患者可出现皮肤湿冷、面色苍白、烦躁不安、颈静脉怒张等,听诊可闻肺部啰音、心律不齐、心脏杂音、心音分裂、第三心音、心包摩擦音和奔马律。
01
心电图检查
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电图特征一览(此链接更多心电图)
02
生物学检验指标
三种心肌损伤蛋白在AMI发生后的变化规律
几种心肌损伤血清标志物对诊断AMI的界值和特性
三项指标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1、首次病情评估
①重点观察心跳、呼吸和意识等生命征象;判为心脏停搏的患者,按心肺复苏程序处理;
②发生心室颤动者,应及早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或其他除颤器进行除颤;
③有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表现者,迅速给予吸氧和静脉给药等急救措施;部分急性肺水肿患者,因大量泡沫痰充满气道,临床表现为严重阻塞性呼吸困难,类似窒息,应迅速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及呼吸末正压通气。
④以单纯呼吸停止和阻塞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者,应迅速开放气道,紧急气管插管。
(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喉罩技术+电除颤术)
④存在高血压急症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在使用其他血管扩张剂的基础上,同时应用硝酸甘油含服。
(自行来院患者救治流程)
(疑似患者就诊流程)
1、转运医院的选择
虽然“就近转诊”为急救转运的基本原则,但如考虑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后续治疗,应优先将其转运到有条件进行再灌注治疗的医学中心,如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后,并发心源性休克和急性肺水肿,或心率>100次/min及收缩压<100 mmHg时,应直接把患者送往有能力做紧急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的医疗机构。院前急救系统应与后送医院之间进行及时沟通和良好的医疗衔接。
2、转运前准备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必须进行必要的现场处置后再转运,不采取“Scoop and go”的原则(使用铲式担架将患者“铲”起就走的做法),但也不能过度强调现场处置,而过多地延长现场救治和转运的时间,延迟必须的早期专科治疗或医院内的高级医疗救治。运送前充分准备并正确把握转诊指征和时机十分重要,应待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再运送,但在特殊情况下,病情危急且现场又不具备抢救条件或者可以在运送的途中进行处置时,可以考虑边后送边救治,但应该由经验丰富的急救医生来决定。在运送危重伤员时,所用运输工具必须适用且性能稳定可靠。途中使用的监护抢救仪器设备和急救物品必须齐全并性能良好。安全转运伤员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通讯联络必须通畅可靠。转运前须认真检查和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以确定气道通畅情况、静脉通道的可靠性等,对于那些需长途转运的,启运前根据具体情况,可考虑使用镇吐药物及镇静剂。
3、转运中处理
转运途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变,随时检查病情和治疗措施的动态改变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和调整。注意与清醒伤员的语言交流,了解意识状态,还应及时给予心理治疗,帮助缓解紧张情绪。担架搬运时,须将患者头后脚前放置,后位担架员应随时观察患者神志变化。汽车运送时,须妥善固定患者及车载担架,并酌情阶段缓行;飞机运送时,应该尽量将患者垂直飞行方向放置或头后脚前位,防止飞机起飞时因惯性作用造成一过性脑及重要脏器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