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牵引的定义
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对抗软组织的紧张与回缩,使骨折和脱位得以整复,预防和矫正畸形。
2
牵引的目的
- 患肢制动,减少局部刺激减轻局部炎症扩散 
- 保持肢体功能位 
- 稳定骨折断端,镇痛,便于骨折愈合 
- 矫正和预防因肌肉挛缩所致的关节畸形 
- 使骨折、关节脱位复位。 
- 解除肌肉痉挛,改善静脉血回流,消除肢体肿胀 
3
牵引的分类
一、皮牵引
- 皮牵引是使用胶布或皮套等包裹患侧肢体进行牵引,进而维持骨折的复位和稳定。 主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老年人的稳定的粗隆间骨折或手术前后的辅助固定治疗等。 
- 牵引重量不超过5公斤,随时观察血运神经症状改变。 
- 一般维持3-4周。 
- 其牵引力通过皮肤、筋膜、肌肉,间接达于骨或关节。 
- 皮肤有创伤、炎症、溃疡、粘膏过敏以及静脉曲张等疾病者,不宜使用。 
- 皮牵引操作前,应将局部皮肤洗净、剃除毛发。 
1、下肢皮牵引带牵引
2、双腿悬吊牵引
3、枕颌带牵引
4、骨盆悬吊牵引

二、骨牵引
- 骨牵引是通过圆针直接牵引骨骼,从而使骨折、脱位患者进行有效的复位和固定。 
- 常常用于皮肤损伤、肿胀严重、创口感染或骨骼粉碎严重不宜行内固定的患者。 
- 注意事项:每日观察避免过度牵引,超过8周更换牵引针,牵引过程中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1、股骨髁上牵引
【适应症】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髋臼骨折、骨盆骨折
穿刺部位:在髌骨上缘2㎝处或内收肌结节上2横指处。由内向外进针,防止进针时损伤股动脉。
牵引重量 :体重的1/6~1/8 ,老年人1/9,维持量为3㎏

2、胫骨结节牵引
【适应症】 有移位股骨及骨盆环骨折、髋关节中心脱位及陈旧性髓关节脱位等。(临床上因胫骨结节位置表浅易定位,四周软组织少,操作简捷,胫骨结节牵引较股骨髁上牵引更常用)
穿刺部位:胫骨结节顶端下、后各2㎝;由外向内进针,防止伤及腓总神经。
牵引重量:体重的1/7 约7~8㎏, 维持量为3 ~ 5㎏。

3、颅骨牵引
【适应症】颈椎骨折脱位等外伤患者。(颈椎病患者很少采用,只有在下颌等牵引处皮肤过敏或其他特殊情况无法使用皮肤牵引的颈椎病患者才可行颅骨牵引法)
穿刺部位 :连接两耳外耳道,做头部冠状线,再做头顶正中矢状线相交一点,以此为中点,在冠状线线上放颅骨牵引钳,两钉齿的 位置即为颅骨钻孔部位。
牵引重量 :体重的1/12 ,第1、2颈椎用4㎏,以后每下降一椎体增加1 ㎏。复位后其维持量为3-4㎏。

4、跟骨牵引
【适应症】胫腓骨折、髋关节和膝关节轻度挛缩畸形的初期或辅助性治疗
穿刺部位: 内踝尖与跟骨后下缘连线中点由内向外进针。
牵引重量: 体重的1/12,约4—6㎏。

5、尺骨鹰嘴牵引
【适应症】肱骨髁上骨折
穿刺部位: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中立位,于肘部内侧、尺骨鹰嘴顶点向下3㎝处由内向外进。
牵引重量 :体重的1/20 ,约2-4㎏。

4
牵引器具



5
常见问题及治疗措施
常见问题:
- 有体位不正确、牵引失当造成骨不连的可能:与牵引重量过大或时间过长,牵引力线与治疗目的不一致有关 
- 有血液循环障碍的可能:与牵引时体位不当,易损伤或压迫动脉;患肢过度肿胀,牵引致局部压力增高有关 
- 有牵引针眼感染的可能:与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针眼过大,皮肤过紧造成针眼撕裂;穿入钢针过于松动 ;针眼处包扎过厚,汗液及分泌物不易蒸发有关 
- 有足下垂的可能:与踝关节未置于功能位;骨牵引时位置不当压迫腓总神经有关 
- 有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的可能:与病人缺乏功能锻炼知识;早期惧疼,害怕骨折移位不敢活动有关。 
- 有皮肤损伤的可能:由于重力牵拉及长期卧床易形成压疮。 
-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与牵引治疗期间,病人需要保持一定的体位,不 能随便翻动有关 
措施:
- 不得随意增加牵引重量; 
- 每日测量患肢与健肢的长度并作记录; 
- 牵引期间护士应注意观察牵引力线与治疗目的是否一致; 
- 保持牵引装置正常; 
- 维持合适的体位,保持反牵引力。 
- 严格无菌操作; 
- 观察针眼处渗出情况; 
- 保持针眼处清洁干燥,针眼处消毒:3次/日; 
- 牵引针出现松动、左右偏移时,不可随手将针推回。 
- 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应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抬高患肢,患肢制动。 
- 立即协助患者进行下肢静脉造影、多普勒超声检查 
- 禁止按摩,停止应用足底静脉泵。 
- 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溶栓药物治疗。 
-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6
石膏固定技术
一、石膏绷带固定指征
- 上肢、小腿以下部位的骨折 
- 关节脱位 
- 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术后 
- 某些骨折内固定术后,辅助治疗 
- 畸形校正后维持位置,如拇外翻 
- 韧带、血管、神经及肌腱吻合术后 
- 骨与关节急慢性炎症、结核 
二、石膏绷带固定的优缺点
优点:根据肢体的形状塑型
固定作用确实可靠
可维持很长时间
缺点:无弹性,不能调节松紧度
固定范围大,无法关节锻炼,
易关节僵硬
三、常用石膏绷带的类型
1.石膏托
- 单托,前后托,U型托 
- 简单,轻便 
- 制动能力差 
- 用于临时制动或较稳定的骨折固定 

2.石膏夹板
- 将两条石膏条带分贴置肢体的伸侧和屈侧 
- 绷带包缠 
- 用途:多用于已有肿胀或可能发生肿胀的肢体,防止肿胀影响血运 
3.石膏管型
- 石膏绷带和条带相结合 
- 用途:前臂,上肢,小腿,下肢 
- 一经定型,容积固定 
- 四肢创伤急性期慎用 

石膏固定的范围和时间
4.躯干石膏
5.特殊类型石膏
四、石膏固定操作要点
- 准确测量长度 
- 宽度(充分固定) 
- 厚度(10-12层) 
- 松紧度(以小指指尖能伸进绷带) 
- 注意排水量和水的温度 
- 患肢屈度(保持关节功能位) 
五、石膏绷带固定的注意事项:
- 包扎石膏绷带时,需将肢体保持某一特殊位置,托扶肢体时,要用手掌而非手指,以免产生局部压迫,发生溃疡 
- 石膏未凝结坚固时,不应改变肢体位置,特别是关节部位,以免石膏折断 
- 石膏予以垫置,抬高患肢,消除肿胀 
- 石膏内某处疼痛,切勿忽视,防止局部压迫引起压疮 
- 石膏绷带包扎完毕,注明骨折情况和时间 
- 观察石膏绷带固定肢体远端皮肤的颜色,温度,有无疼痛,毛细血管充盈,感觉和指(趾)运动(床头交班) 
- 肢体肿胀消退引起石膏过松,失去固定作用,应及时更换 
- 石膏绷带固定过程中,应作主动肌肉舒缩锻炼,未被固定的关节应早期活动 

六、石膏固定的并发症
- 坏疽及缺血性挛缩 
- 压疮 
- 化脓性皮炎 
- 坠积性肺炎 
- 废用性骨质疏松 
- 泌尿系结石 
预防压疮:
- 暴露在石膏相邻的皮肤,石膏边缘及未包石膏的骨突部位,每日至少检查1次,注意红肿,摩擦伤 
- 加强按摩,用手指涂75%酒精和适量肥皂膏伸入石膏边缘按摩,至肥皂水干,Bid 
- 伤口无感染时,石膏内有腐臭,可能有压疮形成 
本文整理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