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部骨折(hip fracture)是常见的下肢骨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它最好发于60岁以上的高龄人群。因为随着人年龄的增长,骨与关节逐渐退变,骨质疏松,骨脆性增加,故而超过60岁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不经意的滑倒便足以导致髋部骨折。髋部骨折也可发生于20~60岁之间的各个年龄段,甚至于青少年、儿童。
目前,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CD)中,髋部骨折具体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也称股骨转子间骨折)、以及股骨粗隆下骨折(也称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治疗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治疗髋部骨折的最佳方法,能够明显地加快康复,缩短病程,减少卧床时间,降低因髋部骨折所致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大多数情况下,骨折的治疗过程主要可分为三步:复位、固定、功能锻炼。成功的手术治疗首先解决了复位与固定,为患者的功能康复提供了医源性保障。然而顺利接受了手术治疗之后,每一位患者康复的速度以及最后恢复的程度,仍然存在较大差别。这不仅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质、身体状况、伤情等方面的个体化差异都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还与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密切相关:术后功能锻炼。目前,在发达国家,术后功能锻炼受到的重视度是极高的——无论对于医生和患者,并且日益系统化、学科化。
本文就重点介绍髋部骨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一些具体方法。
一、早期功能锻炼的时机
早期究竟是多早?笔者的观点是:尽可能早。骨折之后肢体“不能动”不仅仅是因为疼痛,在更多情况下还有远远比疼痛更难克服的原因,比如骨折造成的人体运动系统构架破坏,尤其对于下肢负重的关键长骨,结构连续性的破坏将带来更为灾难性的后果——被迫卧床。手术通过各种内固定或结构替代等一系列措施恢复了结构的完整性,目的就是为了允许患者尽快“动”起来,也即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的最大裨益所在。因此笔者鼓励自己的患者手术后的第1天就开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二、 早期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
纵观国内外文献,对髋部骨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报道各有各自的见解,各有各自的方法,目前暂无绝对统一的标准,但也形成了不少共识。如以下几个锻炼方法最常得到建议。
动作要领:主动用力,屏紧肌肉,绷住几秒,慢慢放松。一绷一松,1个动作。
每天12~15次,每次20~30个动作。
2、脚踝主动屈伸
动作要领:脚踝上钩(背伸),钩到最高,绷住几秒,慢慢放松;脚踝下蹬(跖屈),蹬到最低,绷住几秒,慢慢放松。一钩一蹬,1个动作。
每天8~10次,每次15~20个动作。
3、膝关节主动屈伸
动作要领:主动屈膝,慢慢打弯,弯到最大,绷住几秒,慢慢伸直。一屈一伸,1个动作。
每天8~10次,每次10~15个动作。
4、主动直腿抬高
动作要领:膝盖伸直,抬高下肢,尽量抬高,绷住几秒,慢慢放下,回到床面。一抬一放,1个动作。
每天8~10次,每次5~10个动作。
动作要领:双手拉杆,慢慢坐起,坚持几秒,慢慢躺下。一起一下,1个动作。
每天8~10次,每次5~10个动作。
以上5组动作可交替进行,具体的锻炼次数和强度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而适当调整。主要适用于术后极早期(从术后第1天起,至术后1~2周)。
随着手术部位创伤反应渐渐消退,人体遭受创伤、麻醉、手术应激之后全身内环境渐渐得到扶正和稳定,大多数情况下,自术后1~2周起,早期功能锻炼迎来更佳的时机。但骨折后的卧床几日后,忽然直立常会导致头晕、恶心、低血压等不适,所以从卧床到下床仍需要一个渐渐适应的过程,仍然不可操之过急。从这个时期开始,可以让患者开始尝试以下一些新的锻炼方式。
6、靠床沿静坐
动作要领:家人辅助,慢慢坐起,挪动臀部,移至床沿,静坐调息。踢踢小腿,伸伸懒腰。
起初几日,每天5~10次,每次靠床沿静坐5~10分钟。
7、借助助行器在床边练习站立
动作要领: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扶稳,好腿撑地。床边站立,目视前方,眺望远处。挪动脚掌,体验迈步。
每天5~10次,每次5~10分钟。
动作要领:双手扶稳,先手后脚。先动伤腿,好腿撑地。家人陪护,床边来回。
每天5~10次,每次5~10分钟。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合个人恢复情况,可逐渐增加次数和时间。
当以上8个锻炼方式都达到了一定的熟练度时,时间也渐渐地到了术后1个月左右。该去门诊复查、随访了。手术医生会根据复查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指导下一步的康复计划。
本文来源:骨事奇谈
本文作者:纪方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