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其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髓内钉固定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常用方法。今天早读就为大家详解转子间骨折的髓内钉治疗及技巧,值得大家学习参考!
一
股骨转子间骨折
特点
- 老年人多发病 
- 骨质硫松 
- 发病率上升 
AO临床资料统计结果
- 2010年15-20%(>65岁) 
- 78.9%的股骨近端骨折病例均为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 
- 股骨近端骨折发生率(1.2~2.0%) 
- 股骨近端骨折中: 
- 股骨粗隆间骨折35.7%(31-A1/A2) 
- 股骨粗隆间反向骨折7.3%(31-A3) 
- 股骨粗隆下骨折3.2% 
国外数据提示69%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伴有骨质疏松

1996-2000年期间,34363名退伍军人中髋部骨折的发生情况
AO分类:

早期手术内固定已成为共识
- 稳定的内固定 
- 早期下床活动 
- 减少并发症 
- 降低死亡率 
- 48小时之内进行手术 
转子间骨折治疗的历史回顾
- 1956年 Storen报道股骨近端骨折的死亡率和病残率直接与保守治疗有关 
- 50年代后期A0推出95°/130°角钢板 
- 60年代后流行动力髋部螺钉(DHS) 
- 60年代后期 Kuntscher推出CC( Condy locephalic)钉 
- 70年代出现 Ender钉 
- 80年代开始逐步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 
- 90年代后期出现 Gamma nail和PFN 
- 现在发展:Gamma3和PFNA、 Trigen InterTAN等 
二
主要治疗方法
1、钉板系统:DHS、DCS等
2、髓内系统:PFN、r钉等
3、外固定系统:外固定支架
4、其他(关节置换)
钉板系统

六十年代后一度成为标准术式:

隨外DHS固定作用原理:
- 加压与滑动双重功能 
- 稳定性较差 

DHS的缺点:
对于粉碎性不稳定髋部骨折,由于颈后内侧皮质缺损,压应力不能通过股骨矩传导致:
- 内植物上应力增大 
- 螺钉切割股骨头 
- 网板疲劳断裂 
- 骨折不愈合 
- 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发生率6%-19%

如下图:极易导致固定的失败,现已作为禁忌症
主要是临床医师对其力学特性认识不足造成的,纯属医源性因素

DCS的优点:
相对DHS而言,DCS对上述情况有其明显的优点:它可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螺钉的入点,手术操作方便。
- 动力加压拉力螺钉与钢板呈95°角,适合股骨近端的解剖结构特点,符合髋部的生物 
- 力学要求 
- DCS类似悬臂梁系统,负重时负重力首先加于钢板的短臂,然后再分散至各螺钉上 
- 由于应力分散,折端不宜変形,且借助长拉力螺钉使固定呈三角化,固定异常牢固 
DCS入点高因而可于骨折近端增加了数枚螺钉固定,増加了近端的抗屈曲旋转能力,达到牢固固定,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补充了DHS对粉碎性骨折的不足

治疗方案的选择

- 动力髋镙钉:金色标准? 
- 在稳定的不复杂的骨折治疗方面,表现良好 
- 在不稳定的复杂的骨折治疗方面,表现不理想 
DHS 较适合31-A1型稳定骨折的固定

由于DHS不足,出现了大转子稳定接骨板
- 扩大DHS临床指征 
- 防止大转子外移 
- 防止股骨干内移 
- 稳定大转子骨块 

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生物力学问题

以髓内固定为主
一组以股骨近端钢板固定报道
- 29例,30侧 
- 平均年龄:56岁 
- 骨折类型:OTA 31A3 
- 随访20个月 
- 11例固定失败 
失败率:37%

髓内固定成为首选趋势
更多骨科医生倾向于选择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

1999年以来,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呈显著上升趋势

2002~2006年,美国大部分地区使用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比率从15%上升至70%
三
髓内系统

髓内固定
- 是复杂粗隆间骨折内固定优先采用的方法 
- 种类众多:r钉(r2、r3),PFN,PFN一A,Trigen Intertan, ITST等 
- 基本原理相同,各有设计特点 
- 以 Gamma,PFN,PFN-A为代表介绍 
2000年的选择:

滑动的重要性
- 平行插入两颗螺钉很困难 
- 骨松质的保持能力是一大顾虑 

- 两根动力螺钉:股骨颈有可能不能容纳——平均股骨颈直径为30mm 
- 插入克氏针非常困难 
- 据报道,两根动力螺钉间的骨质会退化——股骨头坏死的危险 
材料的强度:
6,5mm防旋转滑动螺钉会受力弯曲

四
介绍几种复位方法
一、撬拨技术
用克氏针或史氏针对移位的骨折块进行撬拨复位
病例一:女 94岁

体表定位与撬棒置顶

撬棒置顶后内收情况

正位进针位置调整情况

主钉插入后的导针正侧位

病例二:女 75岁


二、顶棒技术
用钉棒顶压移位骨折块来帮助复位
病例三:女 82岁
四部分骨折,髓内钉,钢板

三、钳夹技术
用复位钳、毛巾钳或骨盆复位钳钳夹移位骨块帮助复位。

四、有限切开复位

五、避免进钉点失误

进钉点偏外易造成髋内翻

头钉的尾部要置于外侧骨皮质外而不能埋入皮质下

六、正确的股骨颈正侧位

侧卧位如何透股骨颈的侧位
- 标准侧位 
- 球管20-30度 

侧卧位行转子间骨折固定

病例:男,34岁,高处坠落伤,仅骨折余正常

1、诊断
2、处理方法
1.髓内钉(开放VS闭合)
2.钢板
3.其他

术前牵引:

开口、定位:

术中过程:

ps:本文为王秋根教授【下肢骨折“髓内钉”治疗技巧精品课程】中的一课时整理而成,开通好医术会员,可观看完整版视频课程!
双十二会员活动限时价:2580元/年(原价:6800元/年),仅限1000名,抓紧抢!
王秋根
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骨科医教研工作30余年,在国内较早地将微创治疗理念引入创伤骨科领域,擅长于多发伤、严重骨盆骨折、近关节周围骨折、骨不连、骨髓炎等的临床诊治,具有颇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创伤骨科主任;北美创伤骨科学会(OTA)国际委员;亚洲创伤骨科学会(AADO)副主席;中华医学会上海创伤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分会全国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分会交通伤数据库副主委;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创伤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全国常务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