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老年髋部骨折
根据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7%时,即是「老龄化社会」。而我国目前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
2000年,我国已成为老龄化国家;
2017年,≥60岁的老年人口达到2.4亿;
2020年,≥60岁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占人口总数的17.5%;
2025年,≥60岁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占人口总数的21%,其中≥65岁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3.7%;
2027年,≥65岁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5%,此时,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髋部骨折的数量也将大幅度上升,根据预测,从2013年到2050年:
美国和欧洲的老年髋部骨折数量将增加约两倍——美国从2013年的30万增加到60万,欧洲从2013年的61万增加到120万;
中国的老年髋部骨折数量将增加约六倍——从2013年的70万增加到400万。
━━━━━━━━━━━━━━
临床研究历程
从2004年-2018年,张世民主任团队历时15年,专注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治疗和研究,从临床治疗中发现研究问题并通过研究和循证医学指导临床治疗和康复:
标准化手术治疗流程
研究、应用多学科合作、标准化的老年髋部骨折临床治疗流程,追求24-48小时内完成手术,早期下地站立行走。
术前风险评估
研究、改良术前风险评估系统,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有针对性的进行医患沟通、围手术期准备,提高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
尖顶距和股距尖顶距研究
跟踪国际、国内研究进展,开展髋部骨折中尖顶距和股距尖顶距的相关研究。
股骨近端外侧壁研究
介绍外侧壁概念,开展与外侧壁与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稳定性和预后相关的解剖学研究、骨折特征地图研究、内固定后外侧壁破裂等研究。
隐性失血研究
分析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提高对其隐性失血的认知。
股骨前弓与钉尖撞击研究
针对股骨前弓与内固定器械不匹配容易引起的并发症,开展研究,观察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II)与中国、亚洲人群股骨前弓的匹配性。并提出设计改良方法。
器械改进
开展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术后影像学测量和研究,针对钉尖与前弓不匹配及钉尾突出大转子导致的软组织刺激、疼痛等并发症,改进设计前弓弧度的短型股骨头髓钉(FITN),减少手术并发症,方便医生操作。
入钉点与楔形撑开效应研究
针对不佳的入钉点可导致楔形撑开效应出现,跟踪开展相关研究,提出进针位置和操作、楔形撑开效应的学术观点。
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研究
首创提出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理念,研究分析股骨近端骨折的皮质支撑复位,提出内侧皮质和前侧皮质对位关系分类——正性皮质支撑、负性皮质支撑、中性皮质支撑,研究皮质支撑复位的临床效果,并提出新的骨折复位质量标准、内固定术后稳定性的影像学判断标准。
术中透视与术后真正的复位质量研究
研究比较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前内侧皮质对位关系的术中透视影像与术后三维CT影像,分析二者的一致性和变化因素,确定影响因素,从而得到术中透视与术后皮质支撑的关系,指导术中骨折复位。
本文作者:张世民团队
本文来源:髋款而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