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反应
1. 易感人群
容易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的高危人群有以下几类患者。
①既往有消化道疾病病史,如消化道溃疡或溃疡并发症史;
②年岭>65岁;
③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
④同时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⑤同时服用其他抗凝药或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
⑥反流性食管疾病;
⑦其他严重疾病;
⑧幽门螺杆菌(Hp)感染、烟酒史。
2. 预防措施
(1)识别高危人群
65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建议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不超过100 mg/d,急性期抗血小板药物的首次负荷剂量应酌情降低。
(2)合理联用抗栓药物
阿司匹林与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联用时明显增加严重出血风险。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将抗栓药物剂量调整至最低,阿司匹林剂量调至≤100 mg/d。
(3)筛查Hp
Hp感染是胃肠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合并消化性溃疡史、消化道出血史且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进行Hp检测。若检测为阳性,应给予根除治疗,并加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4)应用PPI预防消化道出血
合并一项以上危险因素时,应考虑给予预防性治疗,首选PPI。当患者不能使用PPI时,可考虑H2受体拮抗剂替代。
高危人群长期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前3个月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故建议在此期间联用PPI,此后注意随访,按需服用。
(5)监测出血
阿司匹林相关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的高峰时间在用药第一年,但多数患者无典型疼痛症状,易漏诊。服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黑便,定期进行便潜血或血常规检测。
3. 应急处理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包括以下几方面措施。
①酌情减量或停用阿司匹林;
②静脉应用大剂量PPI;
③血栓风险高的患者,应积极采取内镜下止血治疗。
④当出血无法控制或可能威胁生命时,应立即停药,可考虑输注新鲜血小板。
⑤若患者血栓风险不高,可暂停抗血小板治疗,直至无再出血迹象。
4. 恢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时间
应尽早重启阿司匹林治疗,尤其是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通常在溃疡治愈后8周可恢复抗血小板治疗。对高危人群建议在内镜下止血和(或)积极使用PPI后尽早恢复抗血小板治疗,同时密切监测患者溃疡出血复发的可能。若患者在3~7天内临床判断没有发生再出血,即可重新开始抗血小板治疗。
牙龈出血和痔出血
若患者牙龈或痔出血轻微,可在不中断治疗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局部处理。如果局部处理可以完全控制出血,则不需停用阿司匹林。严重痔出血的患者应暂时停用阿司匹林,积极处理原发病。
皮肤淤班
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过程中出现皮肤淤斑,首先应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轻者可严密观察,重者应寻找原因,如有无合并出血性疾病、测定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力。若患者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可在严密观察皮肤出血情况的基础上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或酌情减量;若出现血小板减少,考虑停用阿司匹林。同时注意有无其他脏器出血倾向,并进行尿、便潜血测定等。
颅内出血
长期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可轻微增加颅内出血风险,年发生率<0.1%。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增加颅内出血主要与阿司匹林剂量过大或与其他抗凝药物联用有关。此类出血风险重在预防。
痛风
阿司匹林(<2 g/d)可减少尿酸排泄,升高血清尿酸水平。低剂量阿司匹林(≤325 mg/d)可增加痛风复发风险。对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首先应针对原发疾病积极治疗。但是,该类患者阿司匹林并非禁忌,服用时应监测尿酸水平。
哮喘
服用阿司匹林数分钟或数小时后诱发的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研究证实,约半数以上阿司匹林哮喘患者伴有鼻息肉和鼻窦炎。但是,阿司匹林哮喘并不仅仅是由阿司匹林引发的,其他一些解热镇痛药如消炎痛、氨基比林、布洛芬等也同样会引起。
因此,对有哮喘病史的患者,首先应评估是否可以服用阿司匹林,行个体化治疗。且多数患者在缓解气管痉挛基础上可以使用阿司匹林。
总之,在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的过程中,应提高患者对出血风险识别的意识,监督患者定期监测血常规、便潜血、凝血功能,对高危患者应及时加用PPI,可以减少消化道出血风险,提高药物依从性。
参考文献
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等.阿司匹林抗栓治疗临床手册[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5,14(12):908.
来源:心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