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从发作到死亡在1小时内;
隐蔽性——发生之前24小时内无预兆;
紧迫性——有效营救时间短暂(仅7-10分钟),致使近99%的患者失去救治机会,而死于心脏性猝死。
因此,预防心脏性猝死在于措施采取要早!
概念要分清
心脏性猝死(SCD):已死亡
心脏骤停(SCA):存活或死亡
在美国,所有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中,SCA大约占63%;在发达国家中,SCA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中国心脏病猝死现状: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有544000人死于SCD。
目前研究心脏性猝死已有40年历史,总结出了“80原则”——80%男性,80%为VT/VF,80%为CAD;80%左室功能障碍;
一项研究显示,1997-2000年,492例心脏性猝死的病人,约53%以心脏骤停为主要表现,其中77%为冠心病患者,但仅6%的为新发冠心病。其中前壁梗死患者37%,下壁梗死患者53%。
研究提示LVEF为重要影响因素,但特异性较低。
2002年,ACC/AHA/NASPE指出ICD为防止SCD的第一线治疗,临床证明可挽救心脏骤停存活者和心梗后高危患者生命。
二级预防:是指对明显临床事件的患者如院外心脏骤停、证实的室颤或室速、伴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和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的晕厥患者采用ICD治疗,这一治疗的有效性已获确认并为普遍接受。
3个SCD二级预防随机试验(AVID、CASH和CIDS)汇总分析显示,ICD组心律失常性死亡的危险降低50%,全因死亡危险降低28%。
治疗建议:
不可逆原因导致的二级预防都是Ⅰ类适应症。
一级预防:要求评价将来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度。
病人有危险因素,但是未发生过心律失常,需要通过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评价心血管功能。
SCD一级预防——缺血性心肌病临床结果
ICD可明显降低缺血性心肌病的全因死亡率。
ICD在心肌梗死后患者中持续获益(MADIT Ⅱ 8年随访)
那么心梗早期是否应该植入ICD预防SCD 呢?
DINAMIT研究提示
对比心律失常死亡,ICD可明显降低死亡率
因为多个研究结果有所出入,目前ICD在AMI不同时间扮演不同的角色:
48小时内:与MI相关的心律失常不考虑ICD;
48小时至40天:要看是否有与心肌缺血相关的证据,没有进一步证据,VT/VF与本次MI无关,列入二级预防;
大于40天:无VT/VF时间,陈旧性心梗,左室功能显著不全,最佳药物治疗,预计良好生存率,列入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治疗建议: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猝死的一级预防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猝死的二级预防
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猝死的三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