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是全髋置换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初次全髋置换术后的脱位率一般认为在0.04%~11%。影响全髋置换术后脱位发生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3类:术者及手术因素、患者因素、假体因素。今天早读为大家带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详解及应对策略,值得大家学习参考!
一
THA术后脱位概况
- THA术后脱位是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无论使用哪种假体,用什么固定,都有一定的发生几率。 
- THA术后脱位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 文献报告中初次0.04%-11%,翻修7%-10%。 
- 大多数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 
摩擦界面
- 金对金 
- 陶对陶 
- 金/陶对聚乙烯 
国外报道

国内报道

THA术后脱位发生率
- mayo clinic 2.4%(1997-2001,3671例) 
- HSS 4.8%(2年随访) 
- Turner 2%-10% 
- 翁习生 1% 
- Hamilton WG 2.8%(5/177 COC) 
陶对陶THA脱位率
- 0.6% 2/336(1例前脱、1例后脱) 
- 1.1% 18/1635(3例前脱、15例后脱) 
- 1.4% 2/148(2例后脱) 
- 2.4% 3/124(1例前脱、2例后脱) 
翁习生教授在PUMCH病例资料
- 2010年4月-2017年4月 
- 陶对陶髋关节置换 
- 368例(597髋) 
- 男190例 48岁(19-82岁) 
- 女178例 52岁(17-82岁) 
- 入路:前入路580个,后入路17个 
- 假体:Smith&nephew 1个,Depuy 596个。 

其中脱位情况共6例
- 前脱位2例,后脱位4例。 
- 一次脱位4例,二次脱位1例,四次脱位1例。 
- 切开复位2例,闭合复位10次,均闭合复位失败1例。 
脱位发生时间
- 1周内:6例。 
- 1-2周:3例。 
- 1-3月:3例。 
二
THA术后脱位病例
病例一
- 邹患者,男,股骨头坏死,行双侧THA(2011.9.27)。 



- 术后第1天脱位(2011.9.28)。 


- 保守复位后复查。左图为复位后2周,右图为复位后2年7个月。 


病例二
- 米患者,女,35岁,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行双侧THA(2012.3.2)。 


- 术后(2012.3.2)。 



- 术后右髋脱位(2012.3.20)。 


病例三
- 董患者,男,31岁,右股骨头坏死(创伤性),行右侧THA(2012.3.20)。 


- 第1次脱位(2012.3.21)。 


- 切开复位术后1周复查(2012.3.27)。 


- 术后2个月复查(2012.5.28)。 


- 术后7个月复查(2012.10.8)。 


脱位患者相关参数测量

从髋关节术后脱位引发的思考
为何近年来出现脱位次数增加?一个技术从一种假体变为另一种假体有一个需要适应的过程,不能像老式金属对金属的手术要求来处理陶对陶的问题。
三
为什么会出现THA术后脱位?
- 正常的髋关节不会脱位,因为外面有关节囊、韧带等组织包围,髋关节的股骨头较大,周围的盂唇可以起到稳定密封作用,保证关节腔的负压,内侧有圆韧带牵拉,结构稳定,不易脱位。 

- 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囊失去作用,盂唇消失,圆韧带消失,股骨头相对较小,同时有位置放置不佳的几率,导致结构不稳定。 

- 脱位原理:杠杆原理,活动超过一定范围发生碰撞。 

为何陶对聚乙烯脱位出现频率比金属对聚乙烯高?
- 手术依然按照以前金属对聚乙烯的安全区概念进行,此概念始于1978年,与现在的情况有不同之处。 

- 聚乙烯的防脱位高边:10°-15°。 

- 防脱位高边增加20°。 

- 如果没有防脱位高边,可以使用防脱位假体设计。 

金属对金属

- 更宽容的假体位置 
- 更大的直径 
- 更大的头颈比 
- 更大的逃逸距离 
- 更大的活动度 
不同股骨头直径的活动范围

陶瓷对陶瓷
- 由于加工硬度很大,没办法加防脱位高边或大号股骨头,因此很容易脱位。 

- 陶对陶脱位风险与术后时间的关系。 


- 不同直径陶对陶的脱位发生率。随着头直径的增加脱位率降低。 

- 联合前倾角。 

四
THA术后脱位防治策略
- 合适的假体位置 
- 修复关节囊/韧带 
- 增加股骨头直径 
- 控制联合前倾角在正常范围内 
- 特殊类型的假体 
非大头无高边的陶瓷假体,前倾角多大才合适?
- 防脱位高边10°-15°,正常前倾角15°-10°,合在一起约为25°-30°。 
- 结论:前倾角大一些,25°-30°,外展角小一些,35°-45°。以30°为宜。 
如何确定度数?
- 一条线:手柄。两个面:水平面,脊柱或骨盆的冠状面。 


术中利用智能手机水平仪测量前倾角与外展角。
- 前倾角 



- 外展角 

术中利用智能手机测量髋臼角度

髋臼角度测量器

小结:“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就没有快速康复。
ps:本文为翁习生教授【规范化髋关节置换精品研修课】中的一课时整理而成,开通好医术会员,可观看完整版视频课程!
翁习生
北京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
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委、北京医学会关节外科学组组长、<<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骨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副主编、<<国际骨科杂志>>副主编。
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首席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吴杨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北京市科委基金、博士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