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涉及范围广,最具特色的便是琳琅满目的手术器械,克氏针、斯氏针、空心钉、动力加压板、锁定内固定、髓内钉等内固定物,其中的原则和技巧对于很多医生来说都是迷茫的。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身经百战的大佬,看完本文后都能有新的收获!
骨折治疗基本概述
骨折治疗的基本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1.固定的作用:
1)维持已整复的位置;
2)保障正常骨愈合过程的进行;
3)为早期的肌肉关节活动创造条件;
4)镇痛、解除肌肉痉挛及预防继发损伤。
2.内固定的适应症:
A.有利于骨折愈合;
B.有助于简化治疗;
C.有利于并发的血管神经损伤的修复;
D.有利于减少后遗症发生的机会;
E.有利于不宜长期卧床病人的早期离床活动;
F.经保守治疗不能取得理想复位者。
3.内固定选择原则
绝对稳定(absolute stability)——关节内骨折、简单的骨干部骨折
相对稳定(relative stability)——粉碎性骨折
1)绝对稳定:
-拉力螺钉/ 钢板
-加压钢板
2)相对稳定:
-髓内钉
-外固定
-桥接钢板
常用内固定种类及技巧
(一)克氏针和斯氏针
1.克氏针与斯氏针:
即可用作临时骨折的固定,也可用作确定性固定,单独应用时应辅以支架或石膏。
克氏针-------常用于固定骨折块,直径常小于3mm,用作内固定时有时需要与钢丝联合应用。
斯氏针-------用于骨牵引,直径为3mm-6mm
2.克氏针在骨折中的妙用
1)克氏针阻挡复位技术
当髓内钉偏于一侧时,会引起肢体力线的不正常,采用克氏针阻挡钉技术可以使髓内钉居中,从而复位骨折端。
2)U型克氏针撬拨技术
U型针撬拨技术是利用杠杆原理,对侧方移位的骨折端进行撬拨,前提是骨折端得充分牵开,没有骨性阻挡。
3)U型针的支撑作用
内踝骨折短缩,通常需要抗滑或支撑固定,而U型针可以起到支撑固定作用。
4)U型克氏针的悬吊固定作用
近节指基底粉碎压缩性骨折,利用U型克氏针的悬吊固定作用,维持骨折的高度。
5)克氏针的阻挡作用
伸肌腱止点撕脱骨折型的锤状指,利用克氏针的阻挡作用,将末节基底背侧的骨折块复位并卡压固定。
6)U型钉固定细小的骨折块
对于一些特殊位置的关节面骨折块,使用U型克氏针,像钉书钉一样可以将两个骨折块抱在一起,不易退出,还可以将突出的骨折块压迫后复位。
7)克氏针钩固定技术
前交叉韧带止点骨折,采用两枚克氏针钩进行固定,再于胫骨结节处用门形钉压住克氏针尾。
8)克氏针牵引防治足下垂
小腿的骨折外伤,非常容易发生足下垂这一并发症,而运用克氏针与手套皮的弹性牵引技术,可以很好的预防这一并发症。
(二)螺钉
1.分类
1)按螺纹大小:可分为骨皮质螺钉与骨松质螺钉(骨松质螺钉具有更大的螺纹,对骨松质具有更好的把持力)
2)根据螺钉尖端的设计:可分为自攻螺钉,拧入时无需攻丝;自钻自攻螺钉(由于螺钉尖端锐利,大多用于单皮质固定),拧入时无需钻孔及攻丝。
空心螺钉:内部中空的设计使得螺钉可穿过临时固定骨折块的导针,实现骨块的固定,使用空心钻置入空心螺钉。
锁定螺钉:螺帽带有螺纹,与带有螺纹孔的接骨板结合后二者成为一个整体,具有成角稳定性。
拉力螺钉:它是一种半螺纹螺钉,能使骨折块间产生加压作用,使用时必须注意2点:
A.螺纹不应跨越在骨折线上,必须全部在远端骨折块内。
B.螺钉方向必须与骨折断面垂直,否则将形成剪应力,使已复位的骨折块发生移位。
无头加压螺钉:应用时不依靠接骨板,而且无需二次去除。多用于手部及足踝部的骨折或矫形:
A.空心设计,能沿固定导针拧入;
B.无头设计,有利于在骨面下植入螺钉,对周围组织干扰小;
C.圆锥形设计,能更好与骨质贴合;
D.变螺距设计,从头至尾螺距(旋转一圈,螺钉移动的距离)由大变小,随着螺钉的旋入,穿透骨质的速度也发生改变,可实现骨块加压。
2.螺钉的功能
3.小结
1)在没有拉力螺钉时,骨皮质螺钉也可用作拉力螺钉,但需要将近段骨道扩孔,使近段螺纹失去把持力。
2)除了自钻螺钉,螺钉拧入前均需要钻孔,钻头应等于或略小于螺钉的根径(减去螺纹后螺钉钉杆的直径)
3)除非是自攻螺钉,否则拧入螺钉前需使用配套丝锥在骨道内预先攻出螺纹。
(三)接骨板
1.常见结构
接骨板分类太过复杂,现简单介绍接骨板中的一些常见结构:
下图为重建钢板,以钉孔间的切记为特征,便于弯曲塑性,对于复杂解剖部位,例如髋臼的骨折十分有用。
下图为钢板带,有螺纹的为锁定孔,对应锁定钉,带有光滑斜坡的为加压孔,对应普通螺钉或拉力螺钉,偏心拧入普通螺钉时钉帽会沿着加压孔的斜坡向中心滑移,从而带动骨块向近端滑动达到轴向加压的目的。
下图为有限接触钢板,这种钢板的下表面是特殊形成的,可减少约50%与骨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钢板对骨膜血供产生的不利影响。
下图为用于肱骨近段的Philos接骨板,接骨板头部边缘有数量不等的小孔,可用于克氏针临时固定或缝合软组织固定。
还有些形状各异的用于某些特殊部位的预塑性钢板(解剖钢板)
如前面提到的肱骨近端Philos接骨板,还有T形钢板,锁骨钢板,尺股鹰嘴钢板等。
下图左侧钢板既有加压孔又有锁定孔,而且下表面能减少与骨面接触-有限接触锁定加压接骨板(LC-LCP);右侧钢板只有锁定孔,孔间有切迹,便于弯曲塑性—锁定重建接骨板。
对于大多数儿童和青年人的骨折,普通钢板已经足够,但随着内固定的发展,普通钢板越来越难以找到,锁定加压接骨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具有锁定孔(L)与加压孔(C)的接骨板称为锁定加压接骨板(LCP)。
在应用中需要注意一些原则:
1)AO原则强调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追求骨折一期愈合,甚至提出绝对固定的概念,可以早期活动及负重。
2)BO原则要求生物学固定,运用微创或无创技术,最大限度保护骨折局部血运,以求达到二期愈合,强调早活动,晚负重。
AO和BO的观点并不对立,他们并不矛盾,在骨折治疗中需要将二者结合应用。
基本原则:
1)简单骨折坚强内固定(解剖复位+骨折端加压);
2)复杂骨折、粉碎性骨折进行生物学固定(锁定固定),在保证骨折端足够稳定的前提下,保护血运,使骨折端存在微动,促进骨折二期愈合。
2.锁定与加压的选择:
A.简单的横行骨折、短的斜形骨折,在完成解剖复位后,需要通过动力加压孔或者螺钉进行加压。
B.骨折复位不良的情况下进行加压、简单骨折未加压而直接锁定固定都极易造成断板、骨不连等,从而导致内固定失败,若出现骨不连则需要坚强内固定加植骨治疗。
C.粉碎骨折,干骺端骨折等复杂骨折,使用锁定固定。
D.骨质疏松、骨皮质薄弱或承受较大扭转应力的部位如肱骨干骨折,若为简单骨折,先完成骨块间的加压,而后锁定固定,称为联合固定,若为复杂骨折则直接锁定固定。
E.对于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必须达到解剖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设计关节面的骨折块间需要加压固定(拉力螺钉等),其余锁定固定或联合固定。
1)骨皮质螺钉与骨松质螺钉的选择:
骨质较好的骨干部位使用骨皮质螺钉。
干骺端等骨松质较多的部位,骨质疏松骨折时应使用骨松质螺钉。
2)置入顺序:
A.锁定螺钉必须在普通钉和拉力钉全部拧入之后才能置入;
B.在拧入锁定螺钉前就得完成骨折的复位,不能依靠锁定螺钉来帮助复位,因为一旦拧入锁定螺钉,骨块、螺钉与接骨板就成为一体,无法再次移动;
C.在使用LCP进行骨折端的轴向加压时,先拧入近段加压孔1枚普通钉,然后在骨折远端对应加压孔拧入1枚普通螺钉,完成加压后可置入锁定钉或普通钉。
3)接骨板的长度:
原则上是长钢板,宽跨度,少螺钉。
钢板的长度应至少是固定骨干直径的5倍。
4)螺钉的数目:
A.稳定性足够的情况下,为防止应力集中,螺钉数目要尽量少,对于大部分骨折而言,骨折远、近端各最少3枚螺钉,一般不需要超过5枚。
B.在骨折断面接触的简单骨折,为避免应力过于集中,导致内固定断裂,可不固定骨折两端离骨折线最近的螺孔,而骨折断面大、无断裂接触的粉碎性骨折则需要固定。
C.关节周围骨折时,骨干螺钉要少,靠近关节面的螺钉要多。
5)单皮质还是双皮质固定:
A.在微创锁定钢板中,如应用于股骨远端和胫骨近段的LISS(微创锁定)钢板时,一般使用单皮质固定。
B.在简单骨折完成断端加压后,若骨质尚可,可行单皮质锁定固定或普通螺钉双皮质固定。
C.在骨质疏松、骨皮质薄弱或者承受较大扭转应力部位如肱骨干骨折时,最好使用双皮质锁定固定。
6)需要注意的细节:
A.在置入锁定螺钉时要重视扭矩限制扳手的使用,避免用力过大导致钉头变形和螺纹错扣,使拆除困难。
B.去除带有锁定螺钉的接骨板时,应先将螺钉全部拧松,至少最后2枚应同时拧松,以免取最后1枚螺钉接骨板发生旋转。
C.钢板放置时轴线必须与骨干轴线一致
D.锁定螺钉钻孔时应使用瞄准装置,才能保证真正垂直,为保证螺钉拧入时方向也是垂直的,可在闲置的螺孔通过导钻打入2枚克氏针,作为参照。
E.钢板断裂大多发生在螺孔处,尤其是LCP加压孔,所以螺孔尽量不要置于骨折线上。
7)张力带原则:
A.所谓的张力带原则就是钢板应放置在骨折的张力侧,才能有效的维持骨折端的紧密接触。以股骨为例,由于下肢的力线通过股骨内侧,所以外侧为张力侧,内侧为应力侧,钢板应放置在外侧。
B.人在负重行走时,股骨的外侧受到牵拉的张力,内侧的骨质受到压缩及折弯的应力,相比承受折弯压缩的应力,钢板所能承受的牵拉张力更大,就好比一根钢丝,你想拉断它比折弯要困难的多。另外若压力侧存在骨缺损,就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力,力量全部由接骨板承担,也易出现断板或断钉,导致内固定失败。
所以凡是骨折伴有骨缺损时,应使用自体松质骨或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使之具有支撑力,以减少内固定物的受力,避免内固定的失败。
BO原则下发展的几种重要微创术式:
微创钢板接骨术(MIPO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不扩髓股骨髓内钉固定(UFN Unreamed Femoral Nailing)
不扩髓胫骨髓内钉固定(UTN Unreamed Tibial Nailing)
BO原则下发展的几种重要内固定系统:
限制接触性动力加压钢板(LC-DCP Limited Contact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点式接触钢板(PC-Fix Point Contact Fixator )
锁定加压接骨板(LCP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微创固定系统(Liss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3.小结
正常情况下,桡骨、尺骨、肱骨和股骨为偏中心位负荷,桡骨、尺骨张力侧为背侧,肱骨、股骨为外侧。凡骨折不连接或伴有成角畸形者,则畸形突起处为张力侧。
总之,内固定的置入应结合骨折部位解剖、手术入路、骨折处的力学环境及周围软组织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必要时辅以外固定,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四)髓内钉
1.固定机制:
A.中央型内夹板式固定(钢板为偏心型固定)。
B.应力分散式固定,非应力遮挡式固定,有利于骨痂的塑形。
C.中心固定在理论上优于皮质外固定,可减小力臂,降低内、外翻成角及内固定失效的发生率。
D.为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提供了基础。
2.器械选择
1)髓内针选择
长度:超过折线10cm,以X片测量
宽度:应比X片上髓腔最窄处小2mm
2)其他器械:
髓内针打拔器:打入-套针器;拔出-拔针器
引导针
骨钻
髓腔扩大器
钢尺
钢锯:“卡”针时锯针
常用的平均值如下:
3.交锁与非交锁
普通髓内钉(非交锁):轴向稳定性差,抗扭转强度低-适应症较少。
交锁髓内钉:有较好的抗旋转、抗压缩作用,固定稳定性好,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BO),在四肢长骨中应用广泛。
4.开放性髓内钉
优点:
1)不需要许多特殊器械;
2)不需要特殊的骨折手术台;
3)不需要X线电视荧光机;
4)不需要早期牵引使断端分离;
5)容易取得解剖复位;
6)可发现X线片不易察觉的无移位粉碎骨折;
7)可使骨片断端相互咬合,改善旋转的稳定性;
8)多段骨折时,使中间断骨片稳定,避免在闭合复位和扩大髓腔时发生扭转;
9)骨不连接的病例,容易使断端硬化的髓腔开通。
缺点:
1)皮肤有疤痕形成;
2)易造成失血;
3)骨折愈合有关的血肿被排出;
4)扩大髓腔使髓内的骨组织一部分被削除;
5)有一定的感染率;
6)减少了骨折愈合的条件。
5.手术注意事项
1)针嵴向外,凹面向内(V形针)
2)防止卡针:
粗细——换细髓内钉或扩髓
方向——方向不对,卡针时易出现边打边退,勿强行打入
3)防止断端分离:骨折端分离,这是由于髓内钉方向偏斜或粗细不适所致,可重新调正打入,消除间隙以免形成迟缓愈合或不愈合。
内固定物的设计
理想器械的设计应该具有以下优点:
1)更坚强稳定的固定,以利于早期负重功能锻炼;
2)更容易的植入技术;
3)加压技术,促进骨折更快愈合;
4)可微创操作,以减少并发症;
5)费用低廉。
来源:本文为好医术作者综合整理,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