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纤维瘤( 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 是间叶组织来源的少见肿瘤,最初在1931年报道发生于胸膜。后来越来越多的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被发现,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
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起源于CD34阳性的树突状细胞;该细胞广泛存在于人体结缔组织中。
2013年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将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归类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属于中间性( 偶见转移型);
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分类将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归为一类,分为1、2、3级,属于间叶细胞、 非脑膜上皮肿瘤。
过去曾用多种术语描述这类肿瘤,包括血管周细胞瘤、 局限性纤维间皮瘤、 胸膜间皮瘤、 纤维间皮瘤、 胸膜纤维瘤、 浆膜下纤维瘤等;对免疫组化和分子特征的深入认识,将这类肿瘤归为相同的组织学类型,即SFT。
1、临床特点
是一种交界性肿瘤,以良性居多,但有 10%~20%呈恶性或潜在恶性。与胸膜SFT相比,胸膜外SFT更具侵略性;少数患者可以发生远处转移。
在一项多中心研究中,病理上恶性改变的SFT虽然局部复发率高,并可见远处转移,但对于SFT的预测并不严格依赖病理学特征,缺乏恶性改变的病例可能表现出侵袭性。病理学上“ 低级” 的肿瘤可能更具有侵袭性,随后可能获得“ 高级” 组织学。
发病没有明显年龄、性别差异,但更多见于中老年,儿童和青少年中少见。
生长缓慢,病程在数月到数年不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无痛性肿块以及相应的压迫症状,部分患者为体检或偶然发现。
2、病理特征
大体病理:
表现为一个边界清楚,多数可见包膜的实性肿块,切面均匀、发白,可能有微囊间隙,有时可见出血区域。
肿瘤大小变化较大, 可为1~20cm,腹部可见一些巨大病例( >20cm)。
镜下:
可见纺锤形细胞,无规律的分布在胶原纤维之间,肿瘤细胞、胶原纤维的比例不定,可见高细胞区、低细胞区, 并可见不同程度的粘液样变性。
镜下可见大的分支或“ 鹿角形” 的薄壁血管,血管周围有不同程度玻璃样变性的中型血管也是一个常见特征。
恶性SFT通常以边缘浸润、细胞异型性、细胞过多、有丝分裂指数大于4/10高倍视野和坏死为特征。
免疫组化:
通常显示CD34、Bcl2和CD99的强表达, 但这些特异性较差。
有研究发现了NAB2/STAT6融合蛋白,从而发现了SFT中STAT6蛋白的核表达是诊断常规和恶性SFT最敏感和特异的标记物。
SFT的预后与细胞密度、细胞异型性、有丝分裂指数等有关,肿瘤大小与预后没有直接相关性。
3、影像表现
与其他软组织肿瘤相比,SFT的影像学表现没有特异性。
病灶大小跨度较大,与发病部位相关,发病部位不同,生长所受阻力不同。
腹盆腔、咽旁间隙病例通常较大;
中枢神经系统幕上病灶大于幕下及椎管内病灶;
眼眶内、食管内病灶较小。
SFT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部分可见分叶。
CT平扫通常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密度较均匀,钙化少见。
通常在T1WI上表现为等低信号, 在T2WI上信号多变,反映细胞密集度、组织水肿和坏死,低信号对应胶原纤维分布区,稍高信号代表肿瘤细胞密集区,高信号代表黏液样变及囊变。有学者认为T2WI可见条片状或结片状低信号是SFT的特征性表现。
SFT血供丰富,病灶边缘或病灶内可见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可见迂曲血管强化。强化方式与肿瘤细胞、 胶原纤维、 粘液样变及坏死囊变区的分布有关。
有报道指出SFT有时可被分为两类:纤维性和细胞性。
纤维性SFT胶原纤维、间质血管较多;可见T2低信号, 呈渐进性、不均匀性强化;
细胞性SFT细胞较多;呈T2高信号以及快速、均匀强化。
颅内病灶多呈明显强化, 尤其T2WI低信号区域明显强化,具有特征性,被称为“ 黑白反转征”。
头颈部、 腹盆腔及其他部位病灶呈中度明显强化,腹盆腔病例动态增强扫描可见渐进性强化,呈“ 快进慢出” 的强化方式,囊变坏死区不强化,强化欠均匀,部分病灶可表现为“ 地图样” 强化。
男,52岁,头痛头晕1个月余,左侧额顶部大脑镰旁SFT,WHO Ⅰ 级。a)T1WI示病灶呈类圆形,可见分叶,呈不均匀等低信号;b)T2WI信号混杂,可见条片状低信号,病灶中央可见斑片状高信号;c)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T2WI低信号区明显强化,中央囊变未见强化(箭),可见“黑白反转征”;d)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梭形,染色不均,深浅不一,肿瘤内部可见“鹿角样”血管,肿瘤细胞间可见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HE×40)。
男,23岁,因“急性胰腺炎”就诊偶然发现,盆腔腹膜后良性SFT。a)病灶呈类圆形,可见浅分叶,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b)T2WI信号混杂,可见片状低信号,病灶边缘可见血管流空信号(箭);c~e)MRI多期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呈渐进性、“地图样”强化,低信号区可见强化,小囊变未见强化;f)镜下肿瘤组织可见条片状胶原纤维、血管裂隙,并不规则排列的梭形肿瘤细胞(HE×40).
男,59岁,排尿困难10日余,前列腺良性SFT。a)病灶类圆形,T2WI呈混杂信号,其内可见条片状低信号;b)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c)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T2WI低信号区可见强化。
女,47岁,右侧岩斜区SFT,WHO Ⅰ级。a)病灶呈类圆形,稍欠均匀稍高信号;b)邻近颞骨岩尖骨质增生(箭)。
女,41岁,右侧顶骨SFT,WHO Ⅲ级。a)右侧顶骨类圆形高密度影,密度较均匀;b)局部骨质破坏;c、d)冠状面示右侧顶骨骨质破坏,邻近软组织肿胀;e)镜下可见大片状坏死,核分裂像>4/10HFP(HE×40)。
女,54岁,左眼眶突出,1个月余,左眼眶良性SFT。a)病灶呈长圆形,可见浅分叶,T2WI信号混杂,可见条状低信号及裂隙状囊变(箭);b)T1WI呈较均匀等信号;c)增强扫描T2WI低信号区可见强化,囊变未见强化。
前一个病例左眼眶SFT 3年后复查,肿瘤复发。a)病灶呈不规则长圆形,T2WI呈较均匀稍高信号,其内见多发血管流空;b)T1WI呈较均匀等信号;c)增强呈明显较均匀强化;d~e)CT示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可见多发分叶,邻近骨质呈膨胀性改变;f)镜下见肿瘤呈多结节状生长,细胞密度增高,细胞异型性明显,并见凝固性坏死,核分裂计数5个/10HPF,结合肿瘤复发病史,符合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恶性进展(HE×40)。
根据其病灶发生的部位,SFT需要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发生于颅内的需要与脑膜瘤、神经鞘瘤、海绵状血管瘤鉴别;
发生于椎管内的需要与脊膜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鉴别;
发生于头颈部的需要与海绵状血管瘤、炎性假瘤鉴别;
发生于腹盆腔的需要与间质瘤、神经源性肿瘤、纤维肉瘤等鉴别。
4、总结:
SFT分布广泛,因其肿瘤细胞、胶原纤维、黏液样变及血管的含量及其分布的不同,T2WI信号及强化方式不同。
当肿瘤T2WI信号混杂,可见条片状,结片状T2低信号,增强扫描T2WI低信号区可见强化,颅内病例出现“ 黑白反转征” , 或者出现“ 快进慢出” 、“ 地图样” 强化时, 应考虑到SFT的可能。
最终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CD34联合STAT6有利于提高SFT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
SFT是一种交界性肿瘤,部分呈恶性或潜在恶性,以手术治疗为主,在术后应随访复查,观察是否有复发或远处转移。
声明:本文来源于熊猫放射,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需授权。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