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端应力外固定因其可避免骨折端应力遮挡、促进骨折愈合、减少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发生率,可实现骨折固定的数字化、个体化、及时化、安全化、生物学固定及稳定性固定,减少钉道感染的发生率,真正实现骨折固定由AO(坚强固定)到BO(生物学固定)的转变。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学习骨折端应力可调式外固定技术,值得学习借鉴!
AO存在的问题与争议
1)应力遮挡与骨质疏松;
2)坚强的内固定与保护血运和软组织之间的矛盾;3)一期愈合和力学稳定性之间的争议
BO理念
1)远离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以保护局部软组织的附着;
2)不以牺牲骨折部的血供来强求粉碎骨折块的解剖复位,如必须复位的较大折块,也应尽力保存其供血的软组织蒂部;
3)使用低弹性模量,生物相容性好的内固定器材;
4)减少内固定物与所固定骨之间的接触面(髓内及皮质外);
5)尽可能减少手术暴露时间等。
应力遮挡
(1)应力遮挡(Stress Shielding Effect)
是指当两种或者多种具有不同刚度的材料共同承载外力时,具有刚度较高的材料将会承担较多的载荷,而刚度较低的材料则只需承载较低的载荷,即所谓的应力遮挡。
(2)应力遮挡的弊端
1)骨质疏松;
2)内固定取出术后再骨折;
3)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患者术后两年骨折不愈合。(图片来源于网络)
过度坚强的外固定,同样会引起应力遮挡效应,造成骨折不愈合。
(3)骨折端应力与微动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
许多研究证实,骨折端控制性应力与运动可以促进骨痂的形成和钙化,加速骨折愈合。
1)外固定架调节杆可以轴向微动2-3mm;
2)调节装置可给予调节杆向上的可控作用力;
3)调节杆可被紧固螺钉固定,松开即可实现动力化;
4)人体体重给予调节杆向下的作用力;
5)固杆螺套在术中具有复位加压的功能。
(5)避免应力遮挡的应力传导方式
(6)生物力学试验
1)扭转试验
2)三点弯曲试验
3)悬臂试验
4)动物试验
应力可调式外固定架
(1)适应症
1)开放性骨折;
2)多发性骨折;
3)关节融合;
4)骨延长、骨搬移;
5)部分儿童骨折。
(2)禁忌症
1)严重营养不良患者;
2)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3)重度骨质疏松患者;
4)不能配合术后管理患者;
5)伤肢有广泛皮肤病患者。
(3)穿针顺序
1)先于骨折端打入一枚防脱位外固定针;
2)对向穿针,两根针距离稍大于调节模块的长度,常用模块长度为58mm和78mm;
3)复位骨折端,连接调压固定臂;
4)打入第三枚针,注意针的打入方向;
5)固定第3、4枚骨针;
6)连接半环。
(4)骨折靠近关节面的穿针方法
(5)骨折端应力计算方法
人体体重给予调节杆:向下力
调压装置给予调节杆:向上力
向下力-向上力(调节装置上的读数)=骨折端应力
单臂式:体重-单臂向上力半环式:体重-双臂向上力
环 式:体重-多臂向上力
(6)应力调控
应力调控时机:X线片或CT证实骨折端有连续性骨痂,成人通常为6-10周,儿童常为3-6周。
调控力值:
1)从人体体重1/6或1/3开始;
2)若骨折端连续1-2周无疼痛,骨折端无移位,继续调到1/3或2/3体重;
3)若骨折端又连续1-2周无疼痛,骨折端无移位,调到全部体重;
4)若骨折端继续1-2周无疼痛,骨折端无移位去除外架。
经典病例解析
案例1:晋某,女,49岁,摔伤致左胫腓骨中段开放性gustillo I 型骨折,入院后第3天外固定手术治疗。
闭合复位外固定术
术后DR
术后1个月
术后2个月
已有骨痂形成
术后10周:开始调整应力,调整骨折端可受20kg轴向力量,继续不扶拐步行。
调整应力的方法
2周后复查示:骨痂进一步形成,骨折端负重增加至40kg
调压后2周
术后16周复查:术后16周调节为骨折端可受自身体重全部轴向力。
术后18周
术后18周松开全部针棒夹
术后18周去除外固定架
术后功能
术后7个月:骨折已完全愈合,塑形好。
案例2:马某,男,63岁,摔伤致右胫腓骨Gustilo-I型,AO 42-A3.3型骨折。
术后第一天
5周复查
8周复查:骨痂明显,调整骨折端应力为20kg余
12周复查:增加受力至40kg余,半月后全松开。
术后16周
术后16周CT
术后16周去除外固定架,可以进行正常日常活动。
案例3:杜某,女,44岁,车祸伤致右胫腓骨Gustilo I 型、AO42-A3.1型,软组织内积气。
术前CT与MRI
术前资料
术后当天
术后2周
2个月复查
术后14周
术后18周,去除外架
案例4:右胫骨平台,胫骨上段粉碎性骨折。
术前
术后
术后4周
术后8周
术后大体照
术后10周CT
术后12周平片
术后16周CT
小 结
骨折端应力可调式外固定架的特点:
1)避免了骨折端应力遮挡;
2)能促进骨折愈合;
3)减少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发生率;
4)实现了骨折固定的数字化、个体化、及时化、安全化、生物学固定、稳固性固定;
5)减少钉道感染的发生率;
6)真正实现了骨折固定由AO(坚强固定)到BO(生物学固定)的转变。
声明:本文为原创,原课件作者宋文超老师,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关于文中更多内容的视频讲解及经典病例解析,打开好医术app即可查看完整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