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45亿!测量血压是诊断高血压并进行有效管理的必需手段。
动态血压监测是监测一个人在日常生活状态下一整天的血压水平和血压波动情况的方法,能非常精准地反映一个人的血压情况。一起来看看吧~
动态血压监测有什么优势?
1.血压波动节律
动态血压昼夜节律
正常人每天的血压会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对于正常人及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讲白天血压高于夜间血压。
临床上常根据夜间血压下降比值将血压的昼夜节律分为杓型(>10%~20%)、非杓型(0~10%)、反杓型< 0)及超杓型(>20%)。
其中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宜加强夜间血压控制。
而对于超杓型血压,应注意避免夜间血压过度下降可能带来的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
2.动态动态血压监测的优势
能够更真实的反映血压变化,能及时发现高血压患者;
可以严密监测诊室外血压变化情况从而避白大衣高血压;
能客观地反映24h血压波动情况,能更好地评价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昼夜血压情况,对合理控制夜间高血压、清晨高血压、保护靶器官和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能够发现夜间血压不降低的高危的“非杓型”高血压;
更好地评价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如何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1. 仪器选择
使用已通过准确性临床独立试验验证的动态血压计,并定期进行校准。
2. 监测方法
1)选择袖带:测量上臂围,遵循“袖带气囊长度覆盖至少80%上臂周径,宽度为长度的40%”的原则进行选择。
上臂臂围较大(≥32 cm)者,应选择大袖带;
上臂臂围较小(<24 cm)者,则选择小袖带。
2)选择手臂:根据双上臂血压进行选择,测量血压时手臂需保持静止。
双侧上臂诊室血压相差≥10 mmHg,应选择血压较高一侧上臂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双侧上臂诊室血压相差<10 mmHg,建议选择非优势臂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以减少手臂活动对血压监测结果的影响。
3)监测注意:
佩戴动态血压计后,先手动测量2次血压,确认工作正常并可以辅助判断白大衣高血压;卸下时也建议手动测量2次,确认仪器正常工作。
测量设定推荐:
白天每15~30分钟测量1次(读数至少20个),夜间每30分钟测量1次(读数至少7个)。一般来讲,如果有效读数设定在应获取读数的70%以上视为有效监测,否则应重新监测。
动态血压监测频率
新发现的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尽量做一次
初始治疗3-6月需检测一次
血压控制比较理想者1年检测一次
血压波动或控制不佳患者应随时监测
白大衣患者需半年检测一次
适应证与禁忌证
动态血压监测适应症
动态血压监测无绝对禁忌证,但部分特殊人群需要注意结果评估,如房颤患者心律绝对不齐,单次测量应注意误差,建议多次测量提高准确率;对于夜间失眠、多尿等患者,需要考虑对夜间血压的波动影响。
动态血压的临床应用
1. 高血压的识别和诊断
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对诊断白大衣高血压有重要意义,可以避免白大衣高血压的发生(因为没有医生、护士在场)。动态血压监测还可获知更多的血压数据,能实际反映个体血压在全天时间的变化规律。
诊断标准(三者存在一个即可诊断):
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130/80 mmHg
白天血压≥135/85 mmHg
夜间血压≥120/70 mmHg
指标为所有血压读数的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平均值。
建议以动态血压监测日记卡记录的清晨觉醒与晚上入睡时间定义白天与夜间,清晨为觉醒后2小时,白天时间段定义建议扣除午睡时段。
如果没有记录可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采用狭窄的固定时间段,清晨时段也可以固定时间段定义,如上午6时至上午10时。
特殊类型高血压
1)白大衣高血压:诊室血压≥140/90 mmHg,而24 h、白天、夜间血压均正常。
白大衣高血压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而真正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无增高,因此通过动态血压可有效筛查避免过度治疗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
但由于其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的风险是普通人群2-3倍,应加强随访,推荐每年进行1次动态血压监测。
2)隐蔽性高血压:诊室血压<140/90 mmHg,而24 h或白天或夜间血压升高。
隐蔽性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与持续高血压患者相仿,而我国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发病率约10-18%,推荐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以及诊室血压正常偏高水平,但已出现明显的靶器官损害,而又无其他明显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进行筛查。
3)清晨高血压:不论是否接受降压药物治疗,如果清晨血压≥135/85 mmHg,则可以诊断。
清晨是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段,清晨血压每升高10 mmHg,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约44%,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病风险增加约30%。因此一旦发现需要及时干预。
4)夜间高血压:夜间收缩压每增加20 mmHg,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分别增加约23%和36%。
发现夜间高血压,首先排除继发性原因,如失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夜班等,并进行对因处理。之后仍存在夜间高血压,建议调整用药方案,如长效药物联合夜间中短效降压药,或能有效降低夜间血压的新型降压药物等。
2. 评估心血管风险
对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可作为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特别是联合足量药物治疗医生测量总是不达标的患者,可排除“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可避免过度治疗。
动态血压监测发现晨峰现象或是凌晨血压突然升高者,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通过不同药物选择和服药时间的调整,可有效遏制晨峰血压和清晨高血压。
血压晨峰现象 :
起床后2h内SBP平均值-夜间睡眠时SBP最低值(1h平均值)≥35mmHg。
心脑血管病发生存在时辰规律。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特别容易发生在清晨和上午时段;
约40%心肌梗死和29%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此时段,脑卒中的发生率是其他时段的3~4倍。
3. 评价降压治疗效果
确诊高血压并已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如果血压已达标,但发生了心脑血管并发症(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或出现了新的靶器官损害,如蛋白尿、左心室肥厚、腔隙性脑梗死等,或靶器官损害进行性加重。
在药物治疗前做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发现个体血压波动特点和一天的血压高峰时间段,选择在血压高峰前用药是更为科学的个性化治疗。
声明:本文为好医术心学院作者综合整理,仅用于学习交流,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