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室不同部位梗死,会引起对应的心电图病理性改变,因此通过心电图特征,可以在临床判断梗死部位而进行针对性处理。目前,心脏核磁延迟强化显像技术(更直观科学合理)可以清晰而准确地显示患者心肌梗死的部位,以此为依据的左室心肌梗死定位及分类应更为精确。
为统一临床影像学检查的左室分区法,往年AHA建议采用统一的标准左室切面,将左室分为17区,较之前的16区分法,新增心尖部分区。17区法最符合心脏的解剖结构,与临床超声和核素心肌灌注扫描等应用的方法也最为接近。本期我们将介绍心肌梗死部位的左室17节段分法和相关节段梗死的心电图表现,以方便各位收藏使用。
01
左室标准切面
取二尖瓣中心点和心尖部的连线作为左室长轴,水平面长轴显示4腔心,矢状面长轴显示2腔心,二尖瓣至腱索附着起点称为基底部,腱索附着起点和终点之间为中部,腱索附着终点至心尖称心尖部,没有心腔的心尖部称心尖。
上述3部分占左室总体积的比例大致相等,分别为35%,35%和30%。短轴切面取垂直于矢状面长轴的切面(图1)。
图1 左室标准切面及左室分区示意图
A. 左室短轴切面、矢状面和水平面长轴切面示意图;
B.沿左室长轴切面将左室分为基底部、中部、心尖部及心尖4部分,短轴切面分前壁、间隔壁及下壁、侧壁两大部分,4个壁,再加上心尖,共17区。
02
左室分区与冠脉分布
如果从心尖部到基底部将短轴切面所17区由中心向外周排列起来则构成一个靶心图,其状似牛眼,又称“牛眼图”(图2);左室前壁对应于1、7、13区;间隔壁2、3、8、9、14区;下壁4、10、15区;侧壁5、6、11、12、16区,心尖部对应于17区,建议不再应用“后壁”,而称其为“下壁基底部”。
此分区法与冠状动脉分布紧密结合,前降支主要为前壁及间隔壁供血;回旋支主要为侧壁、下壁供血,右冠脉主要为下壁、间隔壁供血(图3)。
图2 影像学左室分区“牛眼图”
前壁:
1.基底部前壁 7.中部前壁 13.心尖部前壁
间隔壁:
2.基底部近前壁间隔壁 8.中部近前壁间隔壁 14.心尖部间隔壁 3.基底部近下壁间隔壁 9.中部近下壁间隔壁
下壁:
4.基底部侧壁 10.中部下壁 15.心尖部下壁
侧壁:
5.基底部近下壁侧壁 6.基底部近前壁侧壁 11.中部近下壁侧壁 12.中部近间隔壁侧 16.心尖部侧壁
心尖部:
17.心尖
图4 左室分区与冠脉分布示意图
A.灰色区域可以由前降支、右冠脉或回旋支混合供血;
B.前降支供血区;
C.右冠脉供血区;
D.回旋支供血区;
E.沿室间隔将左室分为室间隔和其余左室壁两部分,并显示冠脉在左室分布的示意图。
03
左室心肌梗死的新分类
Bayes等将心脏核磁影像显示的心肌梗死部位与冠脉闭塞部位、梗死对应导联(出现Q波)紧密联系起来,将左室心肌梗死分为7种类型(图5)。
①间隔壁梗死(Septal MI)
Q波出现在V1~V2导联;梗死部位为间隔壁以及前壁的小部分;梗死相关冠脉为前降支间隔支或发出对角支后的前降支。
②心尖前壁梗死(Apical anterior MI)
Q波出现在V1~V4导联,甚至累及V5~V6导联;梗死部位主要为间隔壁及前壁心尖部,如果前降支较长,也可累及下壁心尖部,但一般不累及侧壁(I、aVL导联无Q波);梗死相关冠脉为前降支中段。
③前壁中部梗死(Midanterior MI)
Q波(qs或r)出现在aVL(I)导联,有时还出现在V2~V3导联;梗死部位累及前壁中部及基底部(7、13区),也称局限性前壁梗死(Limited anterior MI);梗死相关冠脉为前降支第一对角支。
④广泛前壁梗死(Extensive anterior MI)
Q波出现在V1~V6导联及aVL导联,有时出现在I导联;梗死部位累及心尖部、间隔壁和侧壁;梗死相关冠脉为前降支近段。
⑤侧壁梗死(Lateral MI)
Q波(qr或r)出现在I及aVL导联和/或V5,V6导联出现;V1~V2导联QRS波群呈RS形,梗死部位为侧壁;梗死相关冠脉为非优势的回旋支或钝缘支。
⑥下壁梗死(Inferior MI)
Q波出现在II、III、aVF导联,梗死部位为下壁,常累及下壁基底部,以及间隔壁接近下壁的部位;梗死相关冠脉为后降支,90%患者由右冠脉供血,或10%患者由回旋支供血。
⑦侧壁下壁梗死(Inferolateral MI)
Q波出现在II、III、aVF,I、aVL导联及V5~V6导联,伴或不伴V1导联QRS波群呈RS形;梗死部位为侧壁和下壁;梗死相关冠脉为右冠脉或回旋支近段。
图5 左室梗死类型、梗死相关冠脉及心电图对应导联
声明:本文来源于365心血管网,转载于临床心电图医学,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违规,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