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能清晰显示突出髓核组织的形态、位置、信号特点及神经继发性改变,并可获得多层面、多角度图像。
为了反映不同严重程度的椎间盘突出的精确定位诊断,为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手术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者根据MRI上突出物的位移程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了分型。为此,本文总结了基于MRI上椎间盘突出程度评估方式,现总结如下。
日本学者小森博达根据 MRI上突出物的位移程度,将腰椎间盘突出分为3型(图1 ) :Ⅰ型和Ⅱ型的区别在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后方黑线是否完整,中断或消失说明突出物已越过后纵韧带;Ⅱ型和Ⅲ型的区别在于,突出后的椎间盘组织的主要部分是否有上下潜行移位。
图1 小森博达腰椎间盘突出分型
后来,小森博达改进之前的分型方法,仍根据MRI上突出物移位程度分为3型(图2) :Ⅰ型突出为椎间盘组织后方黑线完整、Ⅱ型突出为突出物突破椎间盘组织后方黑线、Ⅲ型突出为突出物超过了椎间盘的高度,同时根据突出程度将Ⅲ型以突出物高度占相邻椎体高度的比例,由低到高分为3级。
图2 改良的小森博达腰椎间盘突出分型
Iwabuchi以椎体高度的1 /4为界,将椎间盘突出物的位移分为有位移和无位移2类(图3 ):突出物位移超过椎体高度的1 /4称为有位移、未超过椎体高度的1 /4 称为无位移。
图3 Iwabuchi 腰椎间盘突出分型
美国学者提出基于MRI的密歇根州立大学(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MSU) 区域定位分型(图4、图5) ,直观地将临床症状体征和突出的部位联系起来,更有利于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图4 密歇根州立大学腰椎间盘突出区域定位分型中的水平位分级和冠状位分区
在水平位MRI上,在左右关节突关节处做2条intra-facet线横穿过椎管作为参考,将椎间盘突出分为1、2、3级; 在冠状位MRI上,将intra-facet线4等分,并从等分点分别作相应垂线,将椎管分为4个区域,中央垂线两侧为A区、左右关节突内侧区域为B区、左右关节突外侧区域为C区,根据突出物侵入的区域分为 A、AB、B、C区。
图5 密歇根州立大学腰椎间盘突出区域定位分型
1998年,中国学者胡有谷提出了影像学区域定位法(图6、图7、图8) 。
图6 矢状面
Ⅰ层面,椎间盘层面;Ⅱ层面,椎间盘上层面即上一椎体椎弓根下切迹椎体平面至椎间盘上界;Ⅲ层面,椎间盘下层面即椎间盘下界至下一椎体的椎弓根下切迹椎体平面。
图7 水平面
以椎体后缘为界分1~4区,两侧椎弓根内界为1、2区,中1/3为1区(中央区);左右1/3为左右侧2区(旁中央区);椎弓根内外侧之间为3区(外侧区);椎弓根外侧以外为4区(极外侧区)。
图8 冠状面
将骨性椎管矢状径分为四等份,从前至后一至四份分别命名为 a 域、b 域、c 域、d 域。
基于MRI评估的椎间盘突出程度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 甘肃省中医院 张万乾
审阅 | 甘肃省中医院 王想福
声明:本文由供稿单位《脊柱e学》提供,授权本平台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