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可根据修复体的固位、强度和剩余牙体组织保护以及美观四要素,综合分析,进行牙体缺损修复体类型选择。对于前牙牙体缺损,特别是活髓牙牙体缺损,临床主要选择的修复体类型是贴面或全冠。贴面修复更符合微创理念,不同形式贴面的牙体组织磨除量为全冠的1/4~1/2。
前牙缺损修复体类型选择的决定因素可进一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牙釉质的保存
通常情况下贴面覆盖牙体的面积较小且厚度较薄,需要通过牙釉质提供的粘接作用和强度支持以满足修复体固位和强度的要求。
大量研究证实,与粘接于牙釉质表面相比,粘接于牙本质表面时贴面远期存留率明显降低,理想的贴面预备应局限于牙釉质表面,预备体表面剩余牙釉质面积应大于50%,终止线上牙釉质量应大于70%。
临床上,当患牙按修复空间要求进行牙体预备后暴露大量牙本质时,应提高修复体的机械固位力和自身强度,减少对粘接的依赖,即选择全冠修复而非贴面修复。因此,牙釉质保留越多越适合选择微创的贴面修复。
2.牙齿的颜色
修复变色基牙时,可选择氧化锆等遮色能力强的材料,但材料遮色能力越强则半透明性越低,若仅依靠遮色力强的材料进行遮色,则将难以获得牙齿的半透明性。
因此,临床通常使用遮色能力强的材料作为内冠进行遮色,并结合半透明性高的材料作为饰瓷形成双层结构修复体,从而获得更逼真的美学效果。
当使用双层结构氧化锆修复体修复重度变色基牙时,修复体唇面常需1.2~1.5 mm的整体厚度。当使用半透明性较高的全瓷材料进行遮色时,为遮色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半透明性,则需增加修复体厚度。
使用玻璃陶瓷对变色基牙进行遮色,每改变一个色阶,需增加0.2~0.3 mm的瓷层厚度。而天然牙表面仅一薄层牙釉质:上前牙切端为0.9~1.0 mm,中1/3为0.8~0.9 mm,颈1/3仅为0.3~0.4 mm。在权衡修复体遮色能力和半透明性后,当所需牙体预备量超出牙釉质厚度,可能导致大量牙本质暴露时,应首选全冠修复。
因此,牙齿颜色越正常越倾向于选择贴面修复,变色越重则越倾向于选择全冠修复。
后牙牙体缺损修复体类型的临床选择
由于缺损大小、缺损部位、牙髓状况等不同情况,后牙牙体缺损类型较前牙更多样。后牙缺损的修复体类型根据固位形和抗力形特点主要可分为冠内和冠外修复体两大类。本文重点讨论后牙牙体缺损修复中典型的冠内修复体——嵌体和典型的冠外修复体——全冠。嵌体为传统的修复体类型,但近年随着椅旁数字化技术、材料学和粘接技术的发展,嵌体在后牙缺损修复中的使用频率有所提高。对于龋病致牙体缺损,患牙已形成一定窝洞形态,部分病例可通过直接法树脂充填或间接法制作嵌体单纯修复缺损,而部分病例则需要在充填缺损洞形后进行全冠修复。
以下从牙体缺损修复体类型选择的影响因素角度对嵌体和全冠进行比较分析。
1.修复体固位:嵌体以机械固位为主,辅以粘接固位;其机械固位主要依靠洞固位形。高嵌体除洞固位形外还辅以一定的冠外固位。而全冠是冠外固位修复体,具有良好的机械固位,固位形制备相对容易。通常情况下,全冠的固位优于嵌体。
2.修复体强度:美学要求较高的后牙嵌体修复材料通常选用玻璃陶瓷或树脂基陶瓷,材料自身强度低于氧化锆和合金材料,修复体需要足够的厚度以满足强度要求。若设计鸠尾固位形,则鸠尾峡部是全瓷嵌体的薄弱部位。后牙全冠修复则可选择氧化锆等强度高的材料,修复体厚度也可适当减小。
3.剩余牙体组织保护:从应力分布角度,嵌体嵌入牙体内部,受力时可对剩余牙体组织产生有害的拉应力。当缺损较大、窝洞过深过宽,特别是根管治疗后的牙齿,牙齿劈裂的风险较高。因此,使用嵌体修复后牙牙体缺损要求剩余牙体组织有足够的厚度以满足抗力要求,避免牙齿劈裂。高嵌体由嵌体演化而来,覆盖部分或全部牙尖,对剩余牙体组织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冠内固位的固位方式仍不可避免地使患牙产生拉应力。因此,使用高嵌体修复后牙牙体缺损也要求剩余牙体组织有充足的厚度以满足抗力要求。全冠作为冠外固位修复体,受力时对剩余牙体组织施加的全部为有利的压应力,防止剩余牙体组织劈裂的保护作用最强。
从微创的角度,嵌体的优点在于最大程度保留了轴面、尤其是牙颈部的牙体组织,部分学者由此认为嵌体比全冠微创。然而事实上,后牙特别是磨牙的牙颈部相对粗壮,由于发育沟、邻面龋坏和颊舌向受力等原因,后牙易发生牙冠劈裂而并非牙颈部断裂,颈部预备与否并非是影响牙齿折裂的决定性因素。而随着材料的发展,氧化锆等全瓷材料强度的增加使全冠要求的最小厚度越来越薄,相应的牙体预备量逐渐减少,后牙氧化锆全冠的龈边缘宽度可降低至0.3~0.5 mm。当临床冠高度充足时,全冠还可考虑向HE面提高边缘线,减少牙颈部磨除量的同时防止牙冠劈裂。相反,当根管治疗后、缺损较大的牙齿选择冠内固位的嵌体或高嵌体时,若拉应力导致患牙出现劈裂,则不仅微创的目的没有达到,甚至连修复的基本目标都无法实现。
综上,从后牙缺损修复体类型选择的影响因素角度出发,嵌体的适应证需从严把握,临床应综合考虑缺损大小、缺损位置、HE力大小和牙髓状况等因素。对于活髓牙,当存在近中(或远中)-HE面甚至近中-HE面-远中缺损且剩余牙体组织量充足时,可选择复合树脂充填或嵌体修复牙体缺损。对于根管治疗后的后牙缺损,当HE力正常时,仅有开髓洞形且剩余牙壁厚度充足的患牙可选择树脂充填或嵌体修复,近中(或远中)-HE面缺损且剩余牙壁厚度充足的患牙可选择覆盖牙尖的高嵌体修复或全冠修复,近中-HE面-远中缺损的患牙选择高嵌体修复时应谨慎。当剩余牙壁较薄、牙体缺损范围较大或HE力偏大时,应首选树脂充填后全冠修复,若剩余牙体组织不能为充填材料提供足够固位,则可使桩进入根管增加固位,进行桩核冠修复。
嵌体冠也是冠内固位修复体类型之一,修复体进入髓腔,利用髓腔形成的洞固位形作为辅助或主要固位形,结合粘接固位。经典口腔修复学将嵌体冠作为经根管治疗的后牙牙体缺损的补充修复体类型。近年,得益于全瓷材料、粘接和椅旁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嵌体冠的应用有所增加。临床上,当患牙与对HE牙咬合距离过低、剩余牙体组织无法为全冠提供良好的机械固位形时,可使修复体进入髓腔增加冠内固位作为辅助固位形,结合包绕轴面的冠外固位,以减少冠内固位形对剩余牙壁产生的有害拉应力,降低牙齿劈裂的风险。仅当患牙牙冠HE龈高度过低且颈部剩余牙体组织量不足,包绕轴面易致颈部牙体组织强度进一步降低时,才可选择端端相接的嵌体冠牙体预备类型,主要利用髓腔形成的洞固位形获得机械固位,或依赖粘接固位。此时嵌体冠受力时应力从进入髓腔的修复体传递至剩余牙壁,对剩余牙壁产生拉应力,增加牙齿劈裂的可能,因此,修复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应使用弹性模量较低的材料以改善牙齿内部的应力分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医生学习和交流,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