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激光光凝术俗称“打激光”,是利用激光的单色性、方向性及良好的相干性,应用不同波长的激光,目标准确的针对眼球的不同组织发挥作用,主要原理是利用激光的生物热凝固效应,破坏视网膜的异常组织,产生瘢痕,以达到控制眼底病变的目的。其目的在于减少新生血管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促使已有的新生血管退缩,减少视网膜耗氧量,预防新生血管再发,巩固和改善现有视力,降低视力丧失的几率,减少失明的风险。
5、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Coats病)、Eales病
3、屈光间质浑浊严重者(如严重白内障、玻璃体积血)
4、不能配合治疗者(如严重精神病患者、帕金森病者)
2、常规眼部检查。(眼前节包括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眼压,角膜,前房,虹膜及晶体。青光眼患者需查前房角。)
3、眼底检查(直接、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详查玻璃体,视乳头,视网膜血管,黄斑及整个视网膜)和其他眼科特殊检查(眼底血管造影,OCT等)
2、光凝作用在色素上皮时,视网膜下的积液或其他沉淀物(如脂类、胶质增生、积血等)应很少或没有;
4、病灶距中心凹中心500μm(无血管区边缘外250μm)之外;
2、安置患者头部,放置已清洁过的眼部激光光凝接触镜。在接触镜的引导下将激光瞄准病变视网膜组织,即可进行光凝治疗。
3、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光凝参数:激光功率、光斑、曝光时间和间隔时间。
激光功率指单位时间的激光能量,光斑越大,所需的功率越高,曝光时间越长,反之亦然,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激光功率和曝光时间。间隔时间也很重要,真正打的好的激光,一定是自动挡,建议激光间隔时间设定为400~500 ms,曝光时间设定为300 ms;
4、确定激光治疗部位,应确定表面还是深度定位。激光不仅仅是打到黄斑上,还需知道打到哪个细胞上,可根据波长和功率进行判断,功率越大,激光打的越深,波长越长,作用的部位越深,如果使用的是黄激光(577 nm),它正好作用在RPE细胞上;如果使用的是红激光,光凝部位较深;如果使用的是绿激光,激光作用部位稍浅。
如治疗脉络膜血管瘤,建议选择红激光,也可选择黄激光,但应打得深一些;如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建议选择绿激光,以破坏视细胞。若治疗中央静脉阻塞,建议选择红激光,因为红激光不会被血红蛋白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吸收,可穿透薄层血达到治疗组织。若选择绿激光,则会被血红蛋白吸收,不能达到治疗作用。选择合适波长和参数的激光,对眼底病的光凝,尤其是行PRP术十分重要,有利于提高疗效,减少激光副作用。对于屈光间质有较重程度混浊或出血的病例,黄激光易被玻璃体内出血吸收,红激光可以发挥特有的治疗作用。
1、坚持随诊,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指导下补充光凝。
激光过度会导致以下并发症:脉络膜脱离、短暂近视和黄斑水肿加重。
3、减少激光对视功能的损伤,增加患者视觉舒适度。PRP术可对视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短暂视力下降;对比敏感度1周降低,术后3个月恢复到术前的95%;视野2周后有些缩小,以后4个月均稳定;主观不觉影响每日生活。
理想的PRP是:有效光斑、排列整齐、分布规则、能量均匀、激光量足。
全视网膜光凝已被证明是一种可行的、长期治疗周围性视网膜缺血性疾病的选择,治疗后15年疾病控制良好,即使在抗vegf的玻璃体内药物时代,从可及性、经济可行性和较低的就诊频率来看,患者的治疗负担较低,这牢固地确立了PRP在增殖性疾病整体治疗组合中的作用。
(1)标准PRP术(S-PRP):视网膜光凝范围自视盘上下和鼻侧缘外各1PD,黄斑区颞侧1~2PD以外到赤道部的范围内的光凝,光斑间隔1~2个光斑直径,光斑数目大于650个。
(2)超全视网膜光凝术(E-PRP):与S-PRP术比,E-PRP术视网膜光凝范围更大,光斑更密。赤道部到周边部视网膜亦行光凝,后极部视盘上下及鼻侧缘和黄斑区颞侧缘均光凝,仅剩下上下血管弓区约5~6mm直径的黄斑区范围内不光凝,光斑间距缩小,一般是相间0.5~1个光斑直径,甚至可以相互接近或部分光斑融合。
(3)次全视网膜光凝术(Sub-PRP):主要是指周边部或/和赤道部范围内的视网膜环形光凝,广大的后极部不光凝,或者可以是S-PRP的光凝范围,但光斑间隔更大,光斑总数小于650个。有的则是后极部激光光凝而周边部不行光凝。
来源:本文内容转载自“眼在线”,仅作观点分享。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