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末足踝一昇给大家带来的最后一篇推文是FAI的最新综述。这篇文章重温了跟骨骨折治疗和评估中几个常用的人名相关术语。这些专业术语都以在跟骨骨折治疗和骨科手术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医生命名。本文主要介绍人名背后的历史背景,以及描述他们对跟骨骨科领域的贡献。
Böhler角
Lorenz Böhler医生(1885年1月15日-1973年1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工匠家庭,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他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上学,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妻子。1914年,他前往纽约市参加国际外科医生会议,在那里他遇到了Albin Lambotte,并传授他骨折治疗的方法,使他在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的马约诊所呆了几个月。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Böhler才对矫形外科特别感兴趣。他在战争期间担任外科医生,在治疗了许多骨折患者后,开始研发骨折稳定技术。这些措施包括使用石膏和早期负重治疗腿部骨折,结合积极的康复治疗,使用斯氏针或克氏针骨骼牵引治疗股骨骨折(这在以前被认为是危险的,因为有败血症的风险)和向骨折血肿注射局部麻醉剂以协助复位。在目睹了其他军队医院的混乱之后,他在战争期间建立了一家专门治疗骨折和关节损伤的医院,在那里治疗是标准化的,记录被保存以供以后分析,病人根据伤势进行分类,最重要的信息被写在病人的石膏夹板上。Böhler说服了一群保险公司,通过组织工伤工人的护理,他可以改善结果并降低成本。这导致了1925年建立的Allgemeine Unfallversicherungsanstalt(AUVA)医院,这是一家专门治疗平民受伤的“事故医院”。1929年,在维也纳美国医学协会的鼓励下,他撰写了《骨折的治疗》,描述了骨折和现代技术,管理使用的数据,他从他的事故医院的标准化护理。Böhler特别关注通过针牵引和反向牵引对跟骨骨折进行解剖复位。他的论文最初于1930年6月在马萨诸塞州的查塔姆举行的美国骨科协会(AOA)年会上发表,然后1931年发表在《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上。他还提倡更积极的手术干预,写道“跟骨骨折应该像所有其他骨折一样治疗,即,必须精确复位,复位后的骨折块必须固定到位,直到骨愈合,在固定期间应尽可能多地活动关节。现在所称的Böhler角是由从跟骨前突最高点到后关节面最高点的连线与从后关节面最高点开始至跟骨结节的上级面连线。正常范围是20至40度。Böhler角可评估跟骨高度丢失或倾斜和关节塌陷,Böhler角降低提示后关节面塌陷。已证实Böhler角与临床结局相关,Böhler角越小,结局越差。
▲Lorenz Böhler教授
▲跟骨侧位片X线显示(A)正常和(B)异常Böhler角。
Gissane角
William Gissane医生(1898年4月26日-1981年4月1日)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就读于悉尼大学医学院,在那里他参加了橄榄球,板球和拳击。他于1925年搬到英国继续他的学业,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与Böhler一起在1930年的AUVA医院度过了一段时间。1941年,他被聘为伯明翰事故医院的首席外科医生,被认为是医院和急性损伤治疗的革命性变革,因为他有许多在他那个时代新颖的愿景和信念。他每天都要查看前一天的X光照片,并仔细记录以供研究,还每月召开会议,讨论发病率和死亡率。他还指出为了让病人重返工作岗位,应该把伤后康复放在更优先的位置,并把医院的一整层楼改造成一个康复单位,内设健身房和理疗部。他帮助开发了移动的外科单位,以便外科医生可以在战斗中前往病人身边,从而提供更快的治疗。Gissane教授认为骨折复位的原理是基于对损伤机制的理解,以便使骨骼追溯其步骤。他也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患者,相信如果知道患者的工作,外科医生可以了解损伤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患者是否能够返回工作。1947年,Gissane在《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跟骨骨折”的文章,这为Gissane角的第一个描述,尽管Gissane将其描述为“关键角”,他的名字在随后的出版物中被用于该角度。现在所称的Gissane角是指由两条沿着前、后关节面外侧缘的连线所成的角,正常范围为125至140度。后关节面塌陷时,Gissane角增大。这与Böhler角相反,Böhler角在涉及后关节面的跟骨骨折中减小。结合Böhler角一起,Gissane角不仅用于诊断跟骨骨折,还可作为术中评估复位情况的一种手段,并在复位后的X线片中评估复位效果。
▲William Gissane教授
▲跟骨侧位片X线显示Gissane角(A)正常和(B)异常。
Harris跟骨轴位
Robert Inkerman Harris(1889年7月1日-1966年6月27日)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就读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1915年毕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曾在皇家陆军医疗队和加拿大陆军医疗队服役,然后,他被任命在儿童医院工作,他的主要重点是照顾儿童的骨骼和关节残疾。他帮助儿童的愿望源于他自己小时候患肺结核的经历,他每周举行一次肺结核诊所,直到去世。后来他在多伦多工作。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他再次担任外科顾问。Harris帮助建立了加拿大骨科协会,并在美国和加拿大骨科协会的第一次联合会议上,建立了第一个交流旅行奖学金计划。除了他的跟骨轴位放射学视图,Harris还描述痉挛性扁平足和椎间盘源性背痛的病理生理学。他1949年被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授予亨特利教授职位。他在参加加拿大整形外科协会在班夫举行的年会时去世,享年76岁,Harris位实际上是1933年第一次被描述为“滑雪跳”,一位名叫Korvin的整形外科医生发表了这一观点。1948年,Harris发表了一篇关于腓骨痉挛性扁平足的文章,描述了一种识别跟距骨桥所需的特定放射线投影,其中X射线束以45度角向下和向前投射。Harris在1947年的《外科、妇科和产科杂志》上发表,该视图现在通常被称为Harris足跟视图。为了获得Harris足跟视图,脚应该处于最大背屈,透视方向为与脚的足底面成45度头侧。在广泛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之前,该视图是跟骨骨折初始检查的关键组成部分,因为它可以显示原发骨折线、内翻错位、外侧壁爆裂和载距突骨折。术中,该视图用于评估跟骨的中立位或外翻位是否已恢复,以及跟骨宽度是否复位,因为如果在手术期间未解决,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疼痛和穿鞋困难。
▲Robert Inkerman Harris教授
▲Harris位视图的原始描述。
Brodén 位
Brodén. B教授除了他1949年在《放射学学报》上发表的关于跟骨骨折的距下关节的放射学影像学描述外,人们对这位瑞典放射学家知之甚少。为了获得Brodén视图,患者仰卧位,肢体内旋30-40度,射束中心位于外踝上方。然后以40、30、20和10度倾斜角度的射束获得四张连续的X线照片。这些连续视图从前向后呈现后关节面,并且在CT成像普及之前被广泛用于评估骨折移位和后关节塌陷。这是他对骨科创伤的唯一贡献,因为他对文献的其余贡献集中在动脉导管未闭研究中。
▲Brodén视图原始描述。
Essex-Lopresti分型
Peter Gordon Lawrence Essex-Lopresti(1916年-1951年6月13日)在英国伦敦医院接受培训,并加入皇家陆军医疗队,担任空降师的外科专家,这使他发表了第一份关于跳伞相关伤害的综合报告。他在伯明翰事故医院担任顾问外科医生,与William Gissane一起工作,并因重组医院的研究生培训计划而闻名。他还因其桡骨头骨折伴下尺桡关节脱位的病例而被人们铭记,即,Essex-Lopresti教授对跟骨骨折机制的理解中描述了一条“原发性骨折线”,从Gissane角外侧开始,从内下方穿出,将跟骨分为2个主要部分。后外侧骨块,包括跟骨结节和外侧壁,以及前内侧骨块,包括前和中关节面、载距突和剩余的后关节面。后外侧骨折块通常会移位到上外侧,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粉碎性骨折,导致后关节面不协调以及足跟缩短。同时,前内侧骨块(也称为恒定骨块)通过三角韧带、距跟内侧韧带和骨间韧带与距骨保持连接。Essex-Lopresti将跟骨骨折分为两种类型:(1)舌型骨折,继发骨折线直接向后延伸,在跟骨结节处穿出,后关节面仍与跟骨结节相连;(2)关节压缩型骨折,继发骨折线位于后关节面的上方和后方,使后关节面不与结节连接。在他去世的那一年(1951年),因其论文“The Mechanism,Reduction Technique and Results in Fractures of Os Calsis”而被皇家外科学院授予Hunterian教授职位。在这篇论文中,他主张更积极的手术治疗,理由是广泛采用的保守治疗没有提供足够好的结果。他扩展了Böhler先前描述的分类,将跟骨骨折分为两大类,不涉及距下关节(关节外)或涉及距下关节(关节内)。他进一步根据次级骨折线的出口点将关节内骨折分为两种类型,舌型或关节压缩型。他纳入了47例关节外跟骨骨折患者,并报告了92%的恢复工作率,他敏锐地认识到,关节内骨折是导致关节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他说:“毫无疑问,从任何角度来看,它们都很难处理。”然而,在173例关节内骨折患者中,他报告88%的患者在18个月内恢复,91%的患者重返工作岗位,这结果好于同期发表的任何其他研究。Essex-Lopresti的里程碑式论文描述了现在被称为“EssexLopresti”的方法,该手法(今天可称为“Westhues/Essex-Lopresti手法”)是一种舌型跟骨骨折的复位技术,其中将一枚粗钉插入移位的骨折块,然后向下复位,以闭合方式复位骨折块。EssexLopresti报告了这种技术的良好效果,尽管他说他的病人经常因为长时间的固定而出现严重的僵硬。不幸的是,Essex-Lopresti在家中突然去世,享年35岁。作为他的亲密朋友和导师,William Gissane在讣告中写道:“他在手术和生活本身中设定了一个高水平的标准,他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能够达到这个标准。人们对这个人的记忆,对他的幸福的友谊,对他的忠诚,对他的工作,对他的理想,都将永存。
▲Peter Gordon Lawrence Essex-Lopresti教授
▲Essex-Lopresti对(A)舌型和(B)关节压缩型跟骨骨折机制的原始描述。
▲Essex-Lopresti复位手法的原始描述。
Zwipp(和Rammelt)分型
Hans Zwipp教授于1949年3月1日出生于德国科堡以北的诺伊斯塔特。他于1975年在埃森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他围绕足部和踝关节创伤学,特别是跟骨的工作中迅速崛起。在汉诺威医学院担任创伤学教授的最后一年,Zwipp于1993年制定了急性跟骨骨折的分型,包括整个跟骨。这包括了总共5个可能的骨折块,Zwipp是第一个将CT图像整合到骨折理解中的人。他的分型系统包括受影响的关节面数量和软组织损伤程度,并将其纳入旨在提供预后信息的12分评分系统中。他后来搬到德国德累斯顿的“Carl-Gustav Carus”大学医院,担任创伤学主任。在这里,他与另一位多产的足踝外科医生Stefan Rammelt合作,开发了一个分型系统,将跟骨畸形愈合分为5种类型。I型包括距下关节炎,II型有额外的内翻或外翻对线不良,III型有额外的跟骨高度损失,IV型有额外的结节外侧平移,V型有额外的距骨半脱位,胫距关节处的距骨倾斜导致最严重的畸形。他们还增加了跟骨畸形愈合(A)、骨不连(B)或“坏死”(C)的修饰语。除了他的分型贡献外,Zwipp在2004年描述了一种小内侧入路治疗孤立的跟骨载距突骨折,或作为内侧补充外侧延伸入路。该入路在载距突上方水平延伸3至5cm,位于内踝尖下方2cm和前方1cm处,保护后内侧肌腱和神经血管束。他还与Martin Pompach一起开发了一种用于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的锁定髓内钉装置,称为C-Nail(跟骨髓内钉)。他目前仍在德累斯顿“Carl Gustav Carus”大学工作,发表了400多篇论文。
▲Hans Zwipp教授
▲Stefan Rammelt教授
▲Zwipp跟骨骨折分型示意图。
▲Zwipp/Rammelt跟骨畸形愈合分型示意图。
Sanders分型
Roy Sanders医生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1980级),之后在关节疾病医院完成骨科住院医师培训(1985级)。住院医师培训后,他在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完成了创伤研究员培训,师从Marc Swiontkowski教授,并在Sigvard Hansen医生领导的Harborview医疗中心获得AO足踝培训。他是骨科创伤协会的前任主席(2004-2005年),目前担任坦帕总医院骨科创伤服务主任和骨科主任,以及《JOT》的主编。跟骨骨折分类在历史上是基于平片,因为CT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普及。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出现,Sanders得出了一个基于跟骨冠状和轴向CT层面上的分型。在后关节面最宽的部分,跟骨被2条线(A和B)分成3个相等的柱,这2条线将后关节面分成3个潜在的部分(横向,中央,和内侧柱)。第三骨折线(C)对应于后关节面的内侧边缘并将后关节面与载距分开,这导致了4个潜在的骨折块。这些线从外侧到内侧被命名为A、B和C,因为随着骨折线向内侧移动,术中可视化和获得解剖复位的能力下降。Sanders在其里程碑式的论文中报告了132例关节内跟骨骨折(II-IV型,因为I型适用于非手术治疗),发现尽管充分复位,(定义为恢复足跟高度、长度和宽度在正常值的95%以内,Böhler和Gissane角在正常值的5度以内),II型损伤的结果大多数是优秀和良好的,而IV型损伤的结果大多数被认为是失败的。Sanders还指出,在4年的研究期间,骨折得到改善,而IV型损伤保持不变,因此,他认为这些骨折类型可能是基于外科医生偏好的初次融合的指征。Sanders分型现在成为描述关节内跟骨骨折的最知名和最常用的分类系统之一。与Zwipp一样,Sanders后来继续开发了一个跟骨畸形的分型系统,他和Heidi Multhopp Stephens教授一起定义了3种不同类型的跟骨畸形:I型,外侧壁膨出,无距下关节炎;第二型,同时伴有外侧壁膨出和距下关节炎;第三型,同时伴有外侧壁膨出、距下关节炎和内翻畸形。
▲Roy Sanders教授
▲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分型的原始描述。
▲Sanders/Stephens跟骨畸形愈合分型示意图。
Cotton 复位手法
尽管Cotton手法已不再常用,但Frederic Jay Cotton医生是最早描述跟骨骨折的几个特征的人之一,这些特征今天被广泛接受。Cotton医生(1869年9月24日-1938年4月14日)参加了哈佛的本科和医学培训,并继续在波士顿执业,直到他去世。他描述了治疗跟骨骨折的困难以及与这些损伤相关的功能丧失。他在1916年发表了《跟骨骨折》论文,在文章中他提到“除了我的机构的工作人员,没有人给予关注跟骨骨折。”他描述了在所有跟骨骨折中看到的具体特征,其中包括“足跟向上推”,“跟骨变宽,主要是向外增宽”和“干扰侧向活动”。据他报道,14名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出现了严重的永久性残疾。Cotton建议的治疗跟骨骨折方法是松动骨折块,然后在外踝上放置衬垫,并使用骨锤敲击来复位足跟宽度。虽然目前不使用这种暴力并且粗糙的技术,但恢复适当的足跟宽度以改善患者预后的原理至今仍然适用。
▲Frederic Jay Cotton教授
▲Cotton复位手法的原始描述。
声明:本文转载于<足踝一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