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体周围组织
生物学宽度
-  
  
不同时间点间相近  -  
  
与天然牙间相近  -  
  
各种表面处理方法的生物学宽度无差异。 
 
组织结构特点
牙颈部(穿龈处):
-  
  
自然牙:牙槽嵴顶纤维散射状连接至牙骨质固定牙龈  -  
  
种植体:结缔组织平行于肩部表面。 
 
-  
  
自然牙:两端固定(骨-牙周膜-牙骨质)  -  
  
种植体:直接固定于骨内(骨-种植体)种植体周无牙周膜 
 
-  
  
牙周组织: 
 -  
   
血管多  -  
   
越隔纤维  -  
   
组织再生性强  -  
   
抗炎能力强 
 -  
  
种植体周组织: 
 -  
   
血管少  -  
   
环状纤维  -  
   
组织修复性差  -  
   
抗炎能力弱 
 
愈合方式
种植牙疗效评估
-  
  
生存率  -  
  
成功率  -  
  
失败率 
 
种植体成功的参考标准
-  
  
种植体无动度  -  
  
种植体周围无透射影  -  
  
植入后一年内骨吸收<2mm,以后每年骨吸收<0.2mm  -  
  
无持续性和不可逆的口颌面损伤、疼痛、感染、麻木及感觉异常。 
 
种植牙并发症
种植完成后10年,固定修复体没有并发症的仅占50%。
并发症可能的原因
-  
  
种植牙数量逐年急剧增加  -  
  
选择种植牙及治疗的医生数量逐年增加  -  
  
种植牙综合治疗的训练和培训不足  -  
  
种植牙治疗的综合难度增加  -  
  
种植牙治疗选择的条件和时机不恰当 
 
种植体周围病变
认识
-  
  
自然牙周可能的病损均同等存在  -  
  
较自然牙周可能的病损更高风险  -  
  
病理损害  -  
  
心理损害  -  
  
经济负担  -  
  
系统风险 
 
分类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
种植体周围炎
发生率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
-  
  
80%的患者人群  -  
  
50%的种植体部位 
 
种植体周围炎
-  
  
28%-56%的患者人群  -  
  
12%-43%的种植体部位 
 
病因
-  
  
植入2周后,即可在种植体周的间隙内检测出微生物。 
 -  
  
以革兰氏阳性兼性需氧菌为主。 
 -  
  
有牙周病史者可检出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及螺旋体。 
 -  
  
牙周病患者植入30分钟即可检出微生物。 
 -  
  
未经治疗的牙周炎对种植体周致病微生物的形成有所影响,对种植体周围病变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  
  
对于自然牙的牙龈或种植体周黏膜,细菌定植的宿主反应是相同的。 
 
病损程度
-  
  
轻度: PD<5mm,骨丧失<2mm  -  
  
重度: PD>7mm,骨丧失>2mm 
 
医源性危险因素
-  
  
上部结构不密合  -  
  
龈沟内余留粘结剂  -  
  
种植体定位不充分  -  
  
手术并发症  -  
  
证据充分——口腔卫生、牙周炎病史、吸烟  -  
  
证据需补充——糖尿病、饮酒过量、种植体表面结构及处理 
 
临床检查
-  
  
结石  -  
  
PD、CAL  -  
  
BOP  -  
  
种植体探诊更困难: 
 -  
   
易受种植体体部与基台之间台阶阻挡  -  
   
探针移动越过肩部探查  -  
   
防止探及螺纹被阻 
 -  
  
X线检查——6个月,或临床指征明显时 
 
菌斑
-  
  
自然牙-菌斑诱发的炎症首先发生并被局限于结缔组织中,尤其是嵴顶纤维范围。 
 -  
  
种植体-菌斑诱发的炎症容易直接发展至骨组织。 
 
BOP
-  
  
BOP仍然是主要的炎症早期表现  -  
  
BOP的检测对于种植体非常重要(甚至超过自然牙)  -  
  
BOP(-)可以反应临床基本尚稳定 
 
探诊
-  
  
工具:建议用塑料或碳纤维的牙周探针。 
 -  
  
PD、AL  -  
  
自然牙以CEJ为参照点  -  
  
种植体以肩台(修复体边缘)为参照点  -  
  
不同的种植体系统,其“正常探诊范围”有差异  -  
  
临床探诊参考值也较天然牙略高  -  
  
健康-种植体周黏膜炎-种植体周围炎,探诊阻力、深度有明显差异。 
建议: 
 -  
   
种植体修复后,宜立即测定基线时的探诊深度  -  
   
以后以此为参照进行随访和追踪比较 
 
溢脓
-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可能无  -  
  
种植体周围炎——常有,且为特殊指征 
 
松动
-  
  
种植体周围炎侵犯深部组织块  -  
  
骨丧失多、早  -  
  
可以早期出现种植体松动  -  
  
可以作为临床参考指征之一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
-  
  
BOP(+)  -  
  
探诊深度:2-4mm 
 
种植体周围炎
-  
  
BOP 常(+)  -  
  
探诊深度 常>5mm  -  
  
溢脓 常(+)  -  
  
X线证据 骨吸收 
 
种植体周围病损参考指征
-  
  
菌斑控制程度  -  
  
修复体形态、边缘位置  -  
  
既往牙周病史  -  
  
临床检查指标 
 
治疗原则
-  
  
同牙周炎治疗  -  
  
钛制金属工具可去除较硬附着物,但可能划伤种植体表面  -  
  
塑料或碳纤维工具质软可保护种植体表面,但效率低,也可能磨损粗糙面  -  
  
可局部用药  -  
  
也可应用激光、喷砂等。 
 

治疗理念
CIST
-  
  
A:探诊深度<3mm,有菌斑或结石,探诊出血(+/-)  -  
  
B:探诊深度<5mm,有菌斑或结石,探诊出血(+),无骨缺损  -  
  
B:探诊深度>5mm,X线无明显骨缺损  -  
  
C:骨缺损<2mm  -  
  
D:骨缺损>2mm 
 
CIST-A,机械清洁
-  
  
非金属工具洁刮治。 
金属器械尽量勿触及种植体表面。 
 -  
  
抛光,喷砂(龈下用甘氨酸)。 
 
CIST-A+B,机械清洁+抗菌剂治疗
-  
  
机械清洁  -  
  
0.1%-0.2%氯己定溶液漱口  -  
  
0.1%-0.2%氯己定凝胶局部  -  
  
坚持规范应用3-4周 
 
CIST-A+B+C,加用抗生素治疗
CIST-A+B+C+D,手术治疗
-  
  
切除性手术  -  
  
再生性手术 
 
总结
-  
  
是一种组合治疗  -  
  
并非单独应用其中某一步骤  -  
  
依据病损程度和范围来选择  -  
  
增加抗菌内容  -  
  
关键点:首先进行正确诊断 
 
新的治疗技术
-  
  
激光  -  
  
目前已有临床成功报道  -  
  
应用激光器类型多样  -  
  
现阶段应用激光仍为辅助治疗  -  
  
对于消除牙周(种植体周)临床病损尚未显示出不可替代的独特功效  -  
  
PD、CAL、骨修复等指标改善同其他常规处理方式 
 
无法挽救时——拔除
国际部分共识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
-  
  
早期诊断和干预  -  
  
非手术治疗即可有效治疗  -  
  
辅助抗菌漱口水可增强机械治疗效果 
 
种植体周围炎
-  
  
种植体周围炎治疗困难,疗效不确定  -  
  
非手术治疗种植体体周围炎有所不足  -  
  
辅助抗菌剂有助减少探诊出血和探诊深度  -  
  
如有硬组织缺损,需考虑重建或再生手术 
 
治疗困难
-  
  
5年成功率仍不理想(<60%)  -  
  
技术方法多,但无金标准  -  
  
仍以控制菌斑为首要  -  
  
控制危险因素(吸烟、系统病)  -  
  
预防和维护是关键 
 
颈部封闭
-  
  
结合上皮  -  
  
嵴顶纤维 
 
防治原则
-  
  
定期维护治疗和积极的机械清洁  -  
  
视情加用抗菌剂/抗生素控制感染  -  
  
必要时通过手术治疗种植体周围骨缺损  -  
  
所有治疗后继续预防措施以巩固疗效  
-END-
声明:本文转载于<赵瑜敏的口腔医学学习园地>,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违规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望大家理性判断及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