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缺损是口腔种植外科中的常见问题,而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是常用的骨增量技术。2022年11月25日,在以“软硬组织增量与数字化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为主题的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学专委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上,来自武汉大学的施斌教授围绕GBR术中 “骨增量的空间维持”这一原则分享了他宝贵的经验。
根据骨缺损是否有利于植骨材料的稳定,施斌教授通过临床病例分别介绍了针对两种不同类型骨缺损的成骨空间维持方法。
一、有利型骨缺损
有利型骨缺损指骨缺损的范围和形态有利于骨替代材料的稳定。因此,在有利型骨缺损上,我们不需要去创造和维持空间,即可获得较高预期的骨再生。如图3所示的病例,患者#11外伤缺失10余年,缺牙区牙槽嵴顶唇腭向宽度约5-6mm。前牙覆合覆盖正常,厚型牙龈,X-ray示:牙槽嵴高度充足,宽度不足约3-4m,呈凹陷型杯状结构。该病例属于有利型骨缺损,经常规GBR术即可获得成骨空间,也较易维持这一空间,有利于骨再生。
治疗方案:#11种植+GBR(图1)
图1 术前X片 +治疗过程
类似的情况如图2所示,患者#12烤瓷冠存,II度松动,PD=8-10mm,X-ray示:#11、#12根尖透射影直径2 cm × 2.5cm,诊断#12为根尖囊肿。经微创拔除#12,清创,发现其牙根周围牙槽骨完整,仅腭侧与唇侧形成穿通样结构,行GBR位点保存,严密缝合。术后六个月CBCT示:骨替代材料与基骨间无明显分界且密度明显增加,骨增量后牙槽嵴的宽度和高度充足,可进行种植一期手术(图3)。
图2 术前X片+GBR
图3 GBR术前与术后CBCT比较
二、不利型骨缺损
不利型骨缺损不利于骨替代材料的固位和稳定,大多是大面积的骨缺损,或同时伴水平、垂直向骨缺损,因而常需要利用特定的材料或技术来创造和维持空间(详见图4)。具体的材料与使用方法如下:
图4 不利型骨缺损特定材料和技术
1. 利用膜钉固定屏障膜稳定骨替代材料
这一方法在香肠技术中充分体现:用膜钉固定胶原膜,在创造的空间里面,塞入骨替代材料与自体骨的混合物,从而增加水平骨量。如图5所示:上颌牙槽嵴狭窄、呈刃状,表现为严重水平向骨缺损。经香肠技术结合帐篷技术行骨增量手术(图6),术后三个月CBCT示水平向骨增量明显:牙槽嵴顶宽度增加约5-6mm,整体宽度约7-8mm(图7)。
图5 术前上颌CBCT
图6 香肠技术结合帐篷技术
图7 术后三个月CBCT
2.利用坚硬支撑材料获得成骨空间
a.帐篷技术:通过不同的支撑物将屏障膜在骨缺损表面支撑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成骨空间。根据支撑屏障膜的不同支撑物可分为种植体帐篷技术、自体皮质骨帐篷技术、帐篷钉技术。其优点为操作简单,不仅能避免自体骨块移植,而且能获得良好的骨增量效果。
b.骨环技术:采用旋转切割设备(骨环钻)取骨,预备受植床,使环状自体骨块与受植床形成嵌合关系;然后再通过骨环中心完成种植体植入手术,可获得稳定的修复效果。其优点是利用自体骨环支撑无刚性的屏障膜,创造和维持了成骨空间,此外,也避免了Onlay植骨无法同期种植的问题(图8)。
图8 骨环支撑技术
c.栅栏技术(Merli Frence Technique):术前拍摄CBCT打印颌骨模型并设计栅栏,术中固定钛板后填塞骨替代材料,再用膜钉固定屏障膜,利用栅栏支撑和维持骨缺损区域的成骨空间(图9)。
图9 栅栏技术
d.自体骨片技术(Khoury Technique):取自体皮质骨并用特殊工具将其片成薄片,用钛钉固定在骨缺损周围,充填骨替代材料,最后覆盖胶原膜(图10)。尽管该技术成骨效果良好,但技术敏感性颇高。
图10 自体骨片技术
e.不可吸收膜。目前最常用的不可吸收膜为致密性聚四氟乙烯膜(d-PTFE),具有一定的刚性,因而可以有效维持成骨空间。但其缺点是需要二次取出,且创口开裂的风险较胶原膜高。
图11 不可吸收膜+帐篷钉
f.钛网:与栅栏技术相似,术前拍摄CBCT并设计个性化钛网,3D打印后固定至骨缺损区,充填骨替代材料,若同时覆盖PRP膜可以降低钛网暴露的风险。
图12 个性化钛网行骨增量技术
• end •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望大家理性判断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