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及深筋膜所构成。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有的也见于足部。
1、病因
挤压伤是足部筋膜室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蛇咬伤、烧伤、绷带或石膏过紧、跖骨骨折、距骨或跟骨骨折、Chopart 和/或 Lisfranc关节脱位,以及使用类固醇或肌酸导致肌肉体积增加。
2、临床表现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只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疼痛是筋膜室综合征的关键症状之一,表现为剧烈且自发性,或在活动锻炼时发生,随着活动持续,疼痛程度常加剧,仅在休息时缓解。通常,疼痛被描述为酸痛或灼烧感。
通常引发疼痛的运动:被动牵拉时疼痛;踝关节主动背屈时疼痛;移动脚趾引起的酸痛加重;触诊或压迫受累部位时疼痛。
其他相关体征:肿胀与紧绷感;组织损伤部位的皮肤苍白;神经损伤引起的感官缺失;受累间隔区的硬度;足内在肌的肌无力;
最后缺血性肌挛缩的五个主要临床表现,可记成5个“P”,字:
①由疼痛(pain)转为无痛;
②苍白(pallor)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
③感觉异常(paresthesia);
④麻痹(paralysis);
⑤无脉(pulselessness)。
3、诊断方法
骨筋膜室综合征特有的体征和症状对于准确诊断至关重要,同时还需要进行适当的临床检查。若怀疑存在筋膜室综合征,在急性期需频繁检查,有时需每小时一次,因为肌肉坏死可能在 3 -6小时内发生。 诊断筋膜室综合征的快速且安全的方法是侵入性测量,即在区域放置针头,这是诊断此综合征唯一有价值的测试,也称为间室压力监测。对并发症的认识、适当的临床检查、将受影响的脚与未受影响的脚进行比较并注意该综合征的特定症状是最重要的。通过触诊和患者主动及被动活动范围测试来评估疼痛程度。
4、可能出现的与筋膜室综合征相关的体征
跖背伸力弱(前侧肌群);足趾外翻弱(外侧腔室);跖屈曲弱(后侧腔室)。
5、技术
双侧切口是金标准技术,以释放筋膜室;采用单一内侧切口以松解所有筋膜室,但技术上存在一定难度。
6、治疗
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应立即切开筋膜减压;当筋膜室内压力测量绝对值达到 30-45 mm Hg时,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性坏死的惟一有效方法。切不可等到出现“5P”征之后才行切开减压术,从而导致不可逆的缺血性肌挛缩。
切开的皮肤一般多因张力过大而不能缝合。可用凡士林纱布松松填塞,外用无菌敷料包好,待消肿后行延期缝合,或应用游离皮片移植闭合伤口。
切不可勉强缝合皮肤,失去切开减压的作用。局部切开减压后,血循环获得改善,大量坏死组织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应积极防治失水、酸中毒、高血钾症、肾衰竭、心律不齐、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必要时还得行截肢术以抢救生命。
7、并发症
慢性疼痛和过敏性是可能的并发症,且可能难以管理。有时会出现爪形趾。
儿童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病率目前并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本人收集2例5岁儿童足部严重挤压伤,入院时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时行足背部及足底间室间断局部切开减压,术后凡士林纱布覆盖、包扎,创口未缝合,术后恢复良好。
以下如图:
作者介绍
夏建儒,男,37岁,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骨科主治医师,擅长小儿外科骨折、骨肿瘤、先天性畸形疾病诊治(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小儿多指并指、下肢畸形等)、青少年半月板损伤、前后交叉韧带断裂、髌骨脱位等疾病的诊治。目前担任中国西部运动医学关节镜联盟会青年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髋关节外科学组第一届委员,云南省运动医学青年医师培训班学员、保山市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保山市骨创伤专科联盟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云南省第二届足踝与脊柱委员会委员。
-END-
-END-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夏建儒,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