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部骨折是致残事件,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患者可能死于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等,通常长期卧床,生活质量差,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若要恢复功能和活动,需手术固定,恢复较慢,且可能因骨质疏松而存在不愈合的风险,而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使患者早期负重行走,恢复较快。
影像学表现
一名109岁女性患者在浴室摔倒,无法自行站立,左髋部及左手掌受伤,立即送往当地医院,X光检查显示左股骨转子间骨折。由于超高龄手术风险大,未实施手术。一周后转入我院,术后发现患者情况良好,伤前无需拄拐,可在室内行走。由于无明显手术禁忌症,患者及家属决定手术治疗,希望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左髋部有8cm*20cm大小的瘀斑,无皮肤损伤及褥疮。患者左髋部疼痛剧烈,无法进行左腿主动活动,导致左腿短缩畸形。4月因心包积液住院一周。术前检查:心脏射血分数57%,BNP1673.0pg/ml,PO267mmHg,HGB61 g/L,UN14.7mmol/L,Cr137.0mmol/L,白蛋白31.00g/L,血清铁8mmol/L,转铁蛋白123mg/dl。入院后给予输血、静脉补铁、促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及叶酸等治疗纠正贫血,HGB升至89g/L,接近基础水平。通过记录患者出入量来评估基础代谢。术前进行院内会诊,精心制定相关科室协作及围手术期治疗方案,选择腰丛、坐骨神经及外侧皮神经阻滞,围手术期静脉输液速度控制在120ml/h以下,尿量保持在30ml/h左右。手术顺利安全进行,术中出血约100毫升,切口长度8厘米。
术前及术后影像学检查
讨论
既往文献显示,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在受伤后 3、6、12和24个月的死亡率分别为54%、61%、64%和82%,而手术后分别为9%、11%、14%和21%。因此,手术迅速恢复活动能力是降低老年骨折患者死亡率的有效方法,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伤后一个月内危险性明显增加,术后两天内更高。因此,如何快速、安全、平稳地度过围手术期是关键。患者身体状况良好,可不借助助行器行走,但心肺功能较差,若不手术长期卧床,心肺功能下降,甚至发生坠积性肺炎,预后不良,死亡率高,生活质量差。患者及家属有强烈的手术愿望。但手术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如围手术期心肺衰竭、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从文献了解,该患者可能是目前因髋部骨折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最年长患者。手术选择副作用最小的神经阻滞麻醉,手术过程中未使用任何镇静药物,收缩压维持在140mmHg左右。术后监测出入量,输液速度控制在40滴/min,尿量维持在30ml/h左右。围手术期血压、心率无波动,与术前水平一致,对患者内环境干扰甚微。术前踝泵训练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雾化治疗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患者立即恢复正常饮食及半卧位,术后22h可下床坐位。因卧床时间较少,未出现肺部感染征象;早期下床活动及功能锻炼,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目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仍以内固定治疗为主,但内固定治疗可能推迟患者负重时间,延长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增加骨折不愈合的概率。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可立即完全负重,恢复正常日常生活。患者恢复良好,可不借助助行器行走,因此人工股骨头置换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Yang Peng-Fei,Chen Hao,Duan Xiao-Jun et al. Hemi-arthroplasty performed in a 109-year-old patient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A case report.[J] .Chin J Traumatol, 2017, 20: 352-354.
-END-
声明:本文转载于<骨零年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