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共存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国内外已经发布的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主要是针对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单病种/多病种共存的临床诊疗,对我国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共存的医防融合实施工作与规范化管理的指导较少。
为此,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在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证据、广泛征集意见、充分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首版《基层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共存医防融合规范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1],并于2025年1月28日正式发布。本文结合首版共识,采用问答形式对相关要点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No1.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关系及危害如何?
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CVD)的主要危险因素,以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最为常见。调查显示,约有61.5%的高血压患者合并血脂异常,65.8%的血脂异常患者合并高血压。我国近10年血脂异常现状调查结果显示,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群中,合并高血压的血脂异常患者占比为30.8%~65.8%。
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具有与超重和肥胖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因此当其共同存在时,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研究发现,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比为 1.21。此外,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可影响血管的弹性功能,引起血管最早期的损害,二者并存可能引起左心室肥厚。
No2.如何对血压、血脂进行监测和分层管理?
血压:每3~6个月监测1次, 鼓励和指导家庭自测血压(HBPM),如有异常,需及时就诊;有条件可以完善动态血压监测。
血脂:建议<40岁的健康人群,每2~5年监测1次;≥40岁成年人,每年至少监测1次,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如果有条件也可监测载脂蛋白B(ApoB)和脂蛋白(a)[Lp(a)]。
分层管理: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共存患者的风险评估目的是降低心、脑、肾及血管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以及提高生活质量。个体CVD危险评估是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共存治疗决策和控制目标的基础,依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病危险采取不同强度干预措施是防治的核心策略。对仅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群体的管理,开展ASCVDⅠ级预防;对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群体,开展ASCVDⅡ级预防。
No3.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治疗药物具体包括哪些?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为一线降压药物,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水平选择初始单药治疗或联合药物治疗。
血脂异常用药包括他汀类药物、中成药(血脂康)、贝特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烟酸及其衍生物、胆酸螯合剂和Ω-3脂肪酸等,通常需要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药物治疗各种血脂异常。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及多重危险因素患者发生ASCVD风险较高,并存在较高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此类患者优先推荐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SI),尤其是长效制剂。
部分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可影响脂代谢,不同程度地造成血脂水平的改变,因此,对于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宜小剂量用药。各类降压药物均可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证实[2],降压联合调脂治疗是高血压患者预防和治疗ASCVD的关键所在。研究结果提示[3],较早启动他汀调脂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可下降14%。
No4.降压药物与调脂药物分别对血脂和血压有哪些影响?如何做好合理用药?
-
降压药物对血脂的影响及合理用药:
临床医疗中应避免使用可影响血脂的抗高血压药,CCB、ACEI、ARB类降压药对血脂影响较小。CCB不仅可有效降压,还具有直接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有学者认为[4],CCB的抗动脉硬化作用与其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着有关。
高脂溶性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在体内主要依赖细胞色素P450酶中的CYP3A4代谢,氨氯地平能够抑制CYP3A4而减慢这2种他汀类药的代谢,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增加肌病的发生风险。因此,氨氯地平与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合用时两药的剂量均应≤20mg/d。硝苯地平控释片、非洛地平缓释片对CYP3A4的抑制作用相对更弱,与他汀类药的药物相互作用不明显。
目前,单片复方制剂(SPC)相对安全。临床常用的ACEI尚无与其他药物在代谢方面发生具有重要临床相互作用的报道。替米沙坦、缬沙坦、奥美沙坦酯不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厄贝沙坦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酶CYP2C9氧化。上述ARB类降压药联合他汀类药使用会有药动学影响[5]。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对脂质代谢几乎没有不良影响。
调脂治疗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及合理用药:
基层医疗实践中,联合降压、调血脂治疗时可选用具有降压作用的调血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中成药(血脂康)、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以及同时具有降压和降胆固醇作用的SPC[6]。强化调脂治疗不仅可以改善动脉的顺应性,还可以有效降低动脉压[7]。
他汀类调脂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重建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8],瑞舒伐他汀治疗能使整个目标血管的粥样硬化瘤体积缩小0.79%(P<0.001),提示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No5.联合用药治疗中如何做好个体化药物选择?
具有降压和调血脂作用的SPC适用于大多数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调脂治疗,并可以使大多数患者LDL-C达标。SPC可以减少给药数量,提高长期治疗的依从性。给药后根据患者情况,必要时联合其他降压或调脂药物以获得血压、血脂双重达标[9-11]。
初始给药后4~6周应复查血脂谱、肝功能和肌酸激酶。氨基转移酶超过正常上限3倍或肌酸激酶超过正常上限5倍应暂停使用调脂药物;治疗后出现肌肉症状(肌无力、肌痛)者也需暂时停药。待生化指标恢复正常、肌肉症状消失后,可酌情尝试低剂量他汀类药物或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或单用依折麦布治疗,仍不能耐受或无效的极高危ASCVD患者应考虑采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治疗。
No6. 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共存医防融合规范化管理中,有哪些中成药可供选用?
中医强调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论治。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多以补肝肾、祛痰瘀、理脾胃为主。中药的有效成分可改善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对辅助治疗起到一定的作用,临床上可酌情使用[12]。
心脉通胶囊主要成分为当归、丹参、三七、决明子、夏枯草等[13],具有活血化瘀、通脉养心、降压调脂功效。多项关于心脉通胶囊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 RCT 研究结果提示[14-15],心脉通胶囊兼具降压调脂双重功效,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此外,中医强调整体调节的重要性,部分中成药目前缺少直接降压、调脂的证据,但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发生上,可以使患者受益。理气活血滴丸主要由大果木姜子、薤白、川芎等组成[16],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效,从现代药理学上讲具有保护心肌及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用于急/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正心泰胶囊主要由黄芪、槲寄生、葛根、丹参、川芎、山楂组成[17],具有补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RCT 研究结果提示[18],正心泰胶囊在改善中医证候、血脂、血液流变学以及改善心功能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既加速微血管流速,又使闭锁的毛细血管再通,具有抗心律失常及降压等作用。此外,松龄血脉康胶囊、银杏叶片/滴丸等中成药对改善血压和血脂水平、缓解心血管症状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功效。
-END-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药聊斋.常怡勇>,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