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适应症
该方法适用于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微创复位及经皮固定。当跟骨骨折分类较简单时,常采用此入路。

2. 解剖
此入路位于腓骨下方稍偏前侧,将腓骨肌腱保留于下方。切口安全且简单,但术者需注意腓肠神经(sural nerve)。

跟骨外侧动脉(腓动脉穿支的分支)是该区域的主要血供来源。
相比扩展性L形切口,此小切口更为安全,尺寸更小且不会影响足外侧皮肤。

韧带与肌腱
腓骨肌腱位于跟骨外侧,需注意支持带、跟腓韧带及距跟韧带的位置。

3. 手术时机
正确把握手术时机是预防局部伤口并发症的最关键因素。若足部肿胀较轻,可通过经皮距下关节复位早期手术。但肿胀可能延迟手术,需耐心等待局部条件优化。
需密切观察并保护皮肤水疱。
图示为严重创伤后3天的足部,此时不适合手术。

足外侧皮肤皱纹恢复可作为手术时机的参考。通常经皮距下关节手术的最佳时间为伤后2-5天。延迟过久可能导致复位困难及切口闭合问题。
图示为伤后14天符合手术条件的足部,可见“皱纹征”。

4. 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及腓骨支持带,向下保护肌腱与腓肠神经,随后定位并进入距下关节。

5. 关节显露
进入距下关节后,此小切口可为术者提供直接视野,便于复位骨折线并行内固定。
干性关节镜检查(Dry arthroscopy)可辅助行精确的关节复位。

6. 伤口闭合
此小切口易于闭合且感染率极低。

-END-
声明:本文转载自<侠骨入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