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副骨是儿童及青少年足踝部影像学检查中的常见发现。这些结构常在足踝损伤评估中被偶然发现,大多数可通过非手术方式处理。尽管足踝周围已报道超过20种副骨,但本文介绍的五种特定结构在儿科患者中最受关注。
尽管多数副骨为偶然发现,但部分可能与急性损伤、不稳定或持续性疼痛相关,需进一步评估及治疗。由于许多副骨在骨骼未成熟患者中关注度较低,本文重点讨论儿科群体中最易引发问题的五种:副舟骨、三角骨、腓下骨(OSF)、胫下骨(OST)及腓骨籽骨(OP)。
副舟骨
①病因
副舟骨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足踝部,通常无症状。其发生率约为14%,分为三种解剖类型:
I型:胫后肌腱内的小圆形籽骨,与舟骨分离(罕见症状)。
II型:通过软骨联合与舟骨结节相连,大部分胫后肌腱附着于此(易出现症状)。
III型:副骨完全与舟骨融合,形成突出的舟骨内侧部分。II型副舟骨最常需手术干预。
②临床表现与评估
青少年患者多表现为足内侧疼痛,运动或鞋履摩擦可加重症状。
查体可见内侧足弓压痛,抵抗性胫后肌收缩(足跖屈内翻)可诱发疼痛。
X线检查(站立位正位、内斜位、侧位)通常可确诊,必要时行反向(外旋)斜位摄片。MRI可显示软骨联合水肿,但非必需。
③治疗
初始治疗包括活动调整、定制鞋垫、非甾体抗炎药及跟腱拉伸。若保守治疗6周无效,可考虑手术。手术方式根据类型选择:
I型:单纯切除副骨并修复肌腱。
II/III型:切除副骨后通过骨隧道或缝合锚钉重新固定胫后肌腱。
改良Kidner术式(不推进肌腱)效果良好。近年研究建议对合并扁平足畸形者同期行距下关节制动、截骨等重建手术。
注:最初的Kidner手术包括切除副骨,并将胫后肌腱前移至内侧楔骨,试图通过一次手术同时处理副舟骨和相关的扁平足畸形。然而,有报道称,改良的Kidner手术(即切除副骨并修复胫后肌腱,而非前移)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最近的文献发现,对于II型副舟骨患者,在切除副舟骨时,是否前移胫后肌腱,在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方面并无显著差异。一般建议切除足够的副舟骨,使其在影像学上与内侧楔骨的边界平齐。
三角骨(Os Trigonum)
①病因
三角骨是距骨后外侧的副骨,发生率为1.7%-7.7%。其源于距骨后突次级骨化中心未融合,多见于芭蕾舞者等需反复跖屈动作的人群。
图3 这张X光片显示的是一名10岁的当代舞女孩,她患有踝关节后部疼痛已有4个月。注意距骨后方的距后三角骨。
②临床表现与评估
后踝疼痛(尤以跖屈时显著),查体可见后踝压痛及被动过度跖屈试验阳性。
需要注意的是,要将距后三角骨相关的疼痛与单纯的拇长屈肌或胫后肌腱炎引起的疼痛区分开来,后者位于踝关节后内侧。侧位X线可明确诊断,CT/MRI用于术前评估骨块形态及周围炎症。
③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制动、避免跖屈动作及激素注射。
手术适用于顽固病例,可选开放或内镜切除。
内镜技术并发症少(0%-3%),恢复时间短(约6周重返运动)。
后方内镜检查和距下关节镜检查可用于治疗距后三角骨病变。后方内镜检查通过在跟腱两侧设置入口,使用刨削器暴露距后三角骨,然后用咬骨钳将病变切除(图4)。拇长屈肌的松解也可在内镜下进行。
图4 距后三角骨手术的后方内镜视野。
腓下骨(Os Subfibulare, OSF)
①病因
腓骨远端副骨,发生率约1%,可能为前距腓韧带撕脱骨折不愈合或腓骨次级骨化中心未融合。
关于腓下副骨(OSF)的病因,存在两种常见的理论。
第一种理论认为,这块副骨是先前踝关节受伤时,距腓前韧带或跟腓韧带发生了未愈合的骨性或软骨性撕脱伤的结果。
第二种理论则把这种现象描述为腓骨远端的一个副骨化中心;研究表明,当存在这种情况时,腓骨远端的次级骨化中心大约在7岁时出现,并在15至17岁时与腓骨骨干融合。
图5 一名14岁男孩的踝关节前后位(AP)X光片显示存在腓下副骨。
②临床表现与评估
多因踝关节扭伤偶然发现,少数表现为慢性踝关节不稳。X线显示腓骨远端圆形骨块,MRI可评估韧带完整性。
③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副骨切除联合韧带重建(如改良Brostrom术),术后多数患者可恢复运动能力。
胫下骨(Os Subtibiale, OST)
①病因
内踝次级骨化中心未融合,发生率约0.9%。需与内踝骨折鉴别(骨折块边缘锐利、软组织肿胀)。
②临床表现与评估
内踝压痛,X线显示内踝远端圆形骨块。对侧踝关节摄片有助于鉴别发育变异。
内侧踝关节疼痛、损伤或不稳定患者的踝关节正面和斜位X线片可能显示远端踝关节尖端附近的骨化。
注意:区分骨折和OST与正常发育的困难。提示急性骨折的放射学特征包括碎片移位、骨化碎片边缘尖锐而非圆形,以及周围软组织肿胀。OST通常是单个大碎片,三角肌韧带撕脱骨折通常很小,可能是多发性的。
图6 X光片显示了九名年龄在7岁至9岁之间无症状的儿童(六名女孩和三名男孩),他们的次级骨化中心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可能有助于区分正常发育的内踝与急性骨折、正在愈合的骨折或距骨上骨(OST),但在进行这些检查以及解读结果时应谨慎。
③治疗
短期制动多有效,顽固病例可关节镜下切除。
图7 X光片显示一名11岁男孩的脚踝受伤。请注意胫骨后突,这可能被误认为是内踝骨折。
腓骨籽骨(Os Peroneum, OP)
①病因
腓骨长肌腱内籽骨,发生率4%-30%。可能因急性损伤或慢性磨损导致骨折或肌腱炎。
“腓籽骨(OP)” 这一术语指的是一种籽骨,它可能存在于腓骨长肌腱内,并且可能位于中足足部跟骰骨的足底侧或外侧。据文献报道,这种副骨的出现率在 4% 到 30% 之间波动。这些结构通常不会引发症状,常常是在因受伤或疼痛而进行的影像学检查中偶然被发现的(图 8)。
②临床表现与评估
大多数OP是脚部或脚踝放射线照片上的偶然发现,这可能是由于该区域的创伤或不适而获得的。
足外侧疼痛,X线(斜位)显示籽骨,MRI评估肌腱损伤。
图8 一张X光片,显示一名15岁女孩在足球比赛中发生了足内翻损伤,并伴有足外侧中部疼痛。侧位X光片偶然发现了一块腓籽骨。
③治疗
急性期制动,慢性症状者可切除籽骨或修复肌腱。
参考文献:Murphy RF, et al.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mon Accessory Ossicles of the Foot and Ankl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21;29:e312-e321.
-END-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Yanxc,仅作学术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