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猝死”,从字面意思上来讲就是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是发病后 6 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但是从表现上来看,大多数猝死都是一种“瞬间死亡”。
二、猝死的因素

1、年龄:猝死的高危年龄从四十岁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六十多岁,中年正是疾病形成的高危时期。当前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嗜烟好酒等,让大家很容易出现“三高”。而因为生活的忙碌,这些疾病又没有很好地得到控制,最终导致了以冠心病为首的心源性猝死。
三、常见症状

心源性猝死前,身体通常会向您发送四大危险信号,请一定要记住:
1.眼前突然发黑,晕倒,甚至意识丧失;
2.胸闷,明显带有剧烈胸痛,濒死感强烈,以及不典型的心绞痛,如腹痛、牙痛、左肩部痛等。
3.频繁的心慌,伴有虚汗,体力明显下降;
4.意识丧失时,伴有大小便失禁。
据统计,约 51% 的猝死患者数周及数月前有过警示症状,其中以胸痛最为常见,再者为呼吸困难,之前有过警示症状的患者,93% 的人在猝死前 24 小时内警示症状会反复发作。
四、保命黄金“4min”

对突发心脏骤停的人来说,每延迟急救1分钟,成功率就下降10%,心脏停跳10分钟后,抢救的成功率几乎为0!

五、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步骤

第一步:
评估周围环境,确保现场安全。
第二步:
对患者状态进行判断。
①意识:轻拍双肩,耳边大声呼唤。
呼叫患者:用双手拍打病人双肩,同时呼叫:“喂!你怎么了?”如无反应,可判断存在意识丧失。
叫支援:患者无反应后,呼叫旁人或其他医护人员:“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如果是在非医院的地方,要叫旁人帮忙拨打120急救。
②呼吸: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起伏有无喘息或异常呼吸(不超过十秒)。
③脉搏:同时触摸颈动脉有无搏动,用右手食指触摸颈动脉(喉结向右侧顺滑1指左右)(非医务人员无需判断)。同时,大声呼救,指定在场人员拨打120急救电话,无在场人员时,自己迅速拨打,并同急救中心医务人员保持有效沟通。
第三步:
若患者无意识,呼吸、脉搏消失,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顺序:按压—清理气道—通气。
按压方式:双臂伸直一手掌紧贴患者胸壁,另一手掌重叠放在此手背上,手指交叉互握并翘起,掌根部用力,上半身稍向前倾,双肘关节伸直。
按压位置:患者胸骨下半部,即两乳头连线中点。
按压幅度和频率:胸骨下陷5~6厘米(成年人),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双手不离开胸壁,频率100~120次/分。
人工呼吸:仰头提颏法开放气道,清理气道异物,包括假牙,一手捏鼻,嘴巴张大包紧患者嘴唇进行缓慢持续1秒钟吹气,吹气时余光观察患者胸廓是否微微起伏,放松捏鼻再次进行吹气。
按压和通气比例为30∶2,按压和人工呼吸5个循环后重新评估患者的意识、呼吸和脉搏。
非医务人员可采用“单纯胸外按压(Hands-Only CPR)”方式,鼓励大众学习心肺复苏。
第四步:
多数突发的、非创伤的心搏骤停是心室颤动所致,除颤是最好的复律方法。
若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按照AED操作流程(AED设备都配有说明书,不要发愁,按步骤操作,非常简单)进行自动除颤,可大大提高急救成功率。
院内除颤 首选非同步直流电击除颤。
除颤后立即继续行五个轮回心肺复苏
简易漫画版心肺复苏
六、AED的使用


七、何时可以停止心肺复苏

1.CPR生效
患者出现以下体征:
①被救人员的面色、口唇由苍白青紫变红润
②被救人员恢复自主呼吸及脉搏跳动
③被救人员的手足抽动,眼球活动,发出呻吟声
2.CPR无效
持续超过30分钟的CPR后,患者呼吸与脉搏没有恢复正常,患者瞳孔散大固定
3、专业的医护人员赶到接手抢救
八、如何预防猝死

1、吃撑了,吃饭要控制摄入量,拒绝暴饮暴食,控制不住自己可能会导致胰腺导管收缩,进而诱发急性胰腺炎。
2、喝多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减少喝酒频率甚至不喝酒,喝酒血压容易升高,血压加快心跳加重心肌缺血,有可能诱发心梗等症状。
3、憋大便,若有便意,不要忍着,在解大便时,不要太用力,否则会导致血压骤然升高。

4、烟不停,吸烟的危害众所周知,烟民们要少抽烟,尽早戒烟,短时间内大量抽烟,可能导致大面积的心肌梗死。
5、坐太久,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坐久了就要起身活动一下身体,以免下身长时间不动,静脉血回流不畅。

6、练过头,虽然运动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是运动一定要量力而行,绝不能过度,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心梗。
7、温差大,冬天的室内外温差很大,人体长时间感受大的温差容易引起血管收缩,因此我们尽量不要短时间内多次进出室内外。
-END-
声明:本文转载于<院前急救联盟>,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