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科技术以迅猛之势不断发展,当下的医学文献必须紧跟相关证据,这些证据或支持、或反驳这一趋势。2025 年7 月,来自加拿大的学者在《J Bone Joint Surg》杂志上,通过总结分析近2年来关于髋关节手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假体设计、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手术入路、围手术期疼痛控制以及保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摘录如下。
假体设计与技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 的承重面
尽管陶瓷对陶瓷 THA改善承重面磨损率,但长期以来异响(吱吱声和噪音)问题仍未解决,这被认为是一种多因素引起。在一项针对两种不同陶瓷对陶瓷承重面设计的单盲随机对照试验 (RCT) 中,Paulsen 等人分析了吱吱声的发生率。一组 (n = 91) 使用 Trident 髋臼杯(带金属背衬的 Biolox Forte 内衬)和与之匹配的 ABG 股骨柄(Stryker),V40 陶瓷头;另一组 (n = 92) 使用 Trilogy 髋臼杯(带非金属背衬的 Biolox delta 陶瓷内衬)和与之匹配的 CLS Spotorno 股骨柄(Zimmer Biomet), 12/14 锥度 Biolox delta 陶瓷头。12 个月后,Trident 组 91 例患者中有 17 例 (19%) 和 Trilogy 组 92 例患者中有 13 例 (14%) 报告了某种形式的噪音(p = 0.41)。
掺入维生素 E 的交联聚乙烯 (VEPE) 内衬因其抗氧化特性被认为可以减少磨损。在一项 RCT 中,Tsikandylakis 等人分析了大金属头和 VEPE 内衬的性能。植入的髋臼杯 (G7; Zimmer Biomet) 尺寸范围为 50 至 64 毫米,所有患者均使用中立 E1 VEPE 内衬和钴铬合金股骨头。治疗组使用尽可能大的股骨头(36 至 44 毫米),配合最薄的内衬(范围 4.7 至 5.7 毫米),而对照组使用标准的 32 毫米股骨头和内衬(范围6.7 至 11.3 毫米)。5 年放射立体测量分析 (RSA) 后,治疗组(-0.04 毫米)和对照组(-0.03 毫米)之间的内衬近端中位穿透深度无显著差异 (p = 0.691),髋臼周围透亮线无差异 (p = 0.197),且无假瘤报告。作者承认,少数测量值超过了 RSA 0.15 毫米的精度限制,这妨碍了容积磨损的报告。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这些数值才能允许进一步分析线性磨损差异和体积磨损。此外,需要更长的随访来评估使用大尺寸钴铬合金头导致假瘤发生的风险。
股骨和髋臼假体设计
羟基磷灰石涂层股骨柄占北美植入的非骨水泥型股骨柄的大部分。Kim 等人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比较了初次 THA 中羟基磷灰石涂层和非羟基磷灰石涂层的非骨水泥型股骨柄。他们纳入了 24 项 RCT 的 2309 名患者,报告了使用羟基磷灰石涂层股骨柄的患者(605 例中有 6 例 [1%])和使用非羟基磷灰石涂层股骨柄的患者(371 例中有 15 例 [4%])之间的股骨翻修率存在显著差异(RR, 0.29;95% CI, 0.13 至 0.68;p = 0.004)。大腿疼痛在羟基磷灰石涂层股骨柄患者中报告较少(RR, 0.56;95% CI, 0.33 至 0.93; p = 0.03)。虽然这些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涂层股骨柄更优,但鉴于本研究评估了多种不同的股骨柄类型,且当今市场上有众多版本,在总体推广时必须谨慎。
非骨水泥型股骨柄的形态学持续演变,有众多不同的可用类型。在一项旨在确定不同非骨水泥型股骨柄形态如何影响骨矿物质密度 (BMD) 的三臂临床试验中,Hooper 等人将 119 名患者随机分配接受无领双锥度楔形柄、解剖型柄或三锥度楔形柄。通过双能 X 线吸收测定法 (DXA) 扫描,在术前、术后 6 周、1 年和 2 年进行,测量骨密度。所有柄的Gruen 1、2、3、5 和 6 区在 2 年时显示密度增加,但模式略有不同。此外,与三锥度设计患者相比,双锥度和解剖型柄患者的近端股骨 Gruen 1、2、4 和 5 区显示出更高的 BMD。在无领双锥度楔形柄和解剖型柄患者中,Gruen 2 区观察到更多的 BMD 保留 (p = 0.019),在 Gruen 7 区,无领双楔形柄患者的 BMD 得以保留,而三锥度柄患者的 BMD 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9)。在 Gruen 4 区,所有患者的 BMD 均下降。末次随访时无柄松动。随着三锥度股骨柄使用量的增加,相关研究应重点关注其随时间推移对骨密度(BMD)可能产生的影响——尤其是股骨近端区域,因为此前全涂层股骨柄已证实会对该区域骨密度造成影响。然而,纳入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65 岁,且本研究包括了骨密度可能更好的年轻患者。这可能限制了本研究结果对老年人群的推广性,而老年人群骨密度较低的影响可能更大。此外,有领三锥度柄比研究的无领设计越来越受欢迎,这是另一个局限性。最后,鉴于现代植入物的寿命,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来评估这些结果。
髋臼多孔涂层设计是另一项常见创新,新设计旨在实现更优的非骨水泥固定。在一项 RCT 中,van der Leijt 等人检查了 38 名患者,将其使用羟基磷灰石涂层、等离子喷涂、簇孔设计的 Trident 髋臼杯(Stryker)的治疗与较新的 Trident II 版本(采用拱形沉积、商业纯钛超多孔表面,同样有羟基磷灰石涂层在 40 例患者中进行比较。利用 RSA检测臼杯位移,作者发现,在 12 个月和 24 个月时,平均近端位移无差异 (p = 0.875)。作者告诫不要将结果外推到其他较新的 Trident II 设计以及需要螺钉固定以获得稳定性的患者,因为这些病例被排除在外。这项研究对新型植入物成本更高是否合理提出了质疑,如果性能相似,至少在不需要螺钉固定的简单病例中如此。提醒读者不要将这些发现应用于翻修病例。
新技术与 THA
THA 中的机器人技术研究日益增多,特别是其在实现术前计划执行准确性方面的应用。在一项包含 60 例患者的 RCT 中,Fontalis 等人比较了传统 THA 与机器人辅助 THA 在实现术前计划旋转中心方面的差异。两组均接受了关于旋转中心的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术前计划,作者发现机器人THA 的旋转中心中位误差为 1.4毫米(四分位距 [IQR], 0.87 至 3.42 毫米),而传统 THA 为 4.3 毫米 (IQR, 3 至 6.8 毫米) (p < 0.001)。作者还发现机器人辅助THA 在偏距量(中位绝对误差,2 毫米对比 3.9 毫米;p = 0.019)和腿长差异(平均值,0.6 毫米对比 1.4 毫米;p < 0.001)方面具有统计学上更高的准确性。与大多数机器人研究一样,作者得出结论,准确性的提高并不一定转化为生存率和功能结果的改善,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
抗生素与 THA
围手术期预防
关于全关节置换术 (TJA)中抗生素预防的争论仍在继续。在一项 RCT 中,Peel 等人分析4000 多例接受 THA 和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 的患者,发现与仅使用头孢唑林预防相比,在标准头孢唑林预防基础上加用1.5 克万古霉素在减少手术部位感染方面并未显示出优越性 (RR, 1.28;95% CI, 0.94 至 1.73; p = 0.11)。加用万古霉素还与超敏反应风险增加相关(1.2% 对比 0.5%;RR, 2.20;95% CI, 1.08 至 4.49)。
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术中应用单抗生素骨水泥(每 40 克混合物含 0.5 克庆大霉素)对比高剂量双抗生素骨水泥(每 40 克混合物含 1 克庆大霉素和 1 克克林霉素)。在一项 RCT 中,Png 等人发现高剂量双抗生素骨水泥的成本效益低于单抗生素骨水泥。在使用骨水泥进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双抗生素显著提高医疗费用,但在质量调整生命年方面并未带来显著改善。尽管作者在随机试验背景下纳入了大样本量,但解释应谨慎,因为结果仅在术后 120 天测量,可能未捕捉到此后诊断的任何假体周围关节感染 (PJI) 的影响,且未报告正式的效能分析。
Porto 等人主张对报告有青霉素过敏的患者进行更多的术前检测。他们对包括 1,276,663 例患者的 11 项研究进行的系统评价发现,真正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患病率低于患者报告的比例(0.7% 至 3.0%)。尽管文献中对此的影响尚无定论,但作者认为,使用二线抗生素(针对声称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能与更高的感染率相关。作者告诫解释这些结果时要谨慎,因为许多研究存在偏倚风险和异质性。许多患者会声称儿童时期对青霉素过敏,但对实际过敏反应的记录模糊不清(如果有的话)。除非有记录的严重过敏反应,否则许多现代中心在没有正式检测的情况下成功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预防。在我们中心,青霉素过敏史并非使用头孢唑林的禁忌症,我们已有十多年的经验,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
在一项包含 19,153 例接受初次 THA 或 TKA 及无菌性翻修关节置换术患者的 18 项研究的荟萃分析中,Dasari 等人表明,总体而言,与标准预防(<24 小时)相比,TJA 中延长抗生素预防(≥24 小时)可以降低术后感染风险(RR, 0.65;95% CI, 0.51 至 0.82;p = 0.0004)。这转化为延长抗生素预防组中假体周围感染(PJI)风险降低了35%,其需治疗人数(NNT)为200例患者。在仅分析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组时,接受延长抗生素预防治疗的患者在总体关节置换术后(TJA)发生假体周围感染(PJI)的风险总体降低了39%(p = 0.008),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PJI的风险降低了40%(p = 0.02)。而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PJI风险并无显著差异(p = 0.17)。在考虑无菌性翻修手术时,延长抗生素预防治疗使得无菌性翻修TJA术后发生PJI的概率总体降低了36%(p = 0.007),在无菌性翻修TKA术后PJI概率降低了47%(p = 0.008),但在无菌性翻修THA术后则未观察到显著差异(p = 0.36)。然而,纳入研究之间的证据等级和抗生素使用方案存在较大异质性,因此作者提醒在解读和推广这些结果时应保持谨慎。要回答这一问题,还需要采用标准化方案开展更多研究。
PJI 治疗
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Springer 等人报道了他们采用一种快速、为期7天的两阶段翻修术,并在术中联合使用关节腔内抗生素冲洗(实验组)的方法,与标准的含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对照组)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组患者在术后通过关节腔内冲洗系统每日给予妥布霉素、每小时给予万古霉素冲洗,持续7天,随后进行第二阶段的假体植入;而对照组则植入添加了万古霉素和妥布霉素的骨水泥间隔器,平均植入时间为120天。两组均未检测到毒性水平的抗生素,也未出现与抗生素相关的不良事件。然而,该研究并未评估PJI是否被成功根除,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仍是确立该方法安全性的重要一步。需要指出的是,关节腔内冲洗并非新概念,过去曾因留置导管带来感染风险而被弃用。而在2025年更为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方法在根除感染方面是否比单阶段翻修术更有效——后者正迅速成为新的治疗标准。
围手术期血液学进展
尽管初次 THA 术中血液回收的需求较低,但翻修 THA 的情况则不一定如此。在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中,Walton 等人考察了翻修 THA 中术中血液回收的需求。他们共纳入了 9 项研究,比较了使用和不使用术中血液回收的手术中异体输血率。他们发现,接受术中血液回收的 561例患者中有 247 例(44%) 和未使用术中血液回收的 643 例患者中有 418 例(65%) 需要异体输血(OR, 0.331;95% CI, 0.165 至 0.663; p < 0.0001),相当于将几率降低了 67%。然而,作者告诫说,尽管结果显著,但应谨慎解释,因为未测量术前和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未根据翻修类型进行亚组分析,并且一些纳入的研究存在中等偏倚。
关于阿司匹林还是低分子肝素更合适血栓预防的药物,尤其是成本效益方面,争论仍在继续。一项比较依诺肝素和阿司匹林的 CRISTAL 试验的经济分析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尽管原始试验得出结论,依诺肝素在预防初次 THA 和 TKA 后 90 天内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方面显著优于阿司匹林,但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减少的成本并未超过依诺肝素增加的成本。作者承认该试验未针对成本分析进行效能设计,这可能影响了结果。有趣的是,总体成本效益取决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价值与预防成本的比较,这在不同司法管辖区可能有所不同。此外,预防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预防肺栓塞对生活质量和成本的影响是不同的,这一点未在该试验中涉及。
手术入路
直接前入路在全球范围内仍被广泛采用。该入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而这一并发症往往被低估或报告不足。Tanabe等人比较了传统筋膜切开术与外侧筋膜切开术在直接前入路中的应用,其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外侧筋膜切开术可能与稍低的神经损伤发生率相关(63例中有14例损伤,对比64例中有23例损伤;p = 0.089),但在有无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的患者之间,患者自评的结局评分并无显著差异。然而,这一结论不应被视为定论,因为患者自评的结局指标存在“天花板效应”,并且并非专门用于评估该并发症。
关于直接前入路与后入路髋关节手术术后效果的术前患者沟通,仍是一个讨论的话题。尽管有证据表明,直接前入路与术后早期恢复更快相关,但在一项针对93例患者的研究中,Roberts等人重申,尽管直接前入路与小切口后入路之间存在一些轻微的短期功能差异,但这些差异在术后7.5年时并未导致具有临床意义的差别。
围手术期疼痛控制
局部麻醉技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使用局部麻醉药进行围手术期镇痛仍是研究热点,尤其与加速康复方案相关时。关节囊周围神经群阻滞(PENG阻滞)常用于髋部骨折患者群体,被认为可在不影响运动功能的情况下提供术后镇痛;但也有报道称其会导致运动阻滞。在一项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中,Huang等学者探讨了罗哌卡因剂量与髋部骨折患者运动阻滞之间的关联[16]。他们将99名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 20 mL 0.5% 罗哌卡因、20 mL 0.25% 罗哌卡因或 10 mL 0.5% 罗哌卡因。研究发现,与 10 mL 0.5% 罗哌卡因相比,20 mL 0.5% 罗哌卡因在术后 12小时内出现运动阻滞的比例更高(*p < 0.05*)。而接受 20 mL 0.25% 罗哌卡因的患者仅在术后12小时运动阻滞发生率较低(*p < 0.05*),在此之前并无显著差异。有趣的是,各组间补救镇痛的使用情况相似。研究者得出结论:由于 10 mL 0.5% 罗哌卡因与 20 mL 0.5% 罗哌卡因相比,虽然体积更小但浓度相同,因此采用较小剂量有助于减少运动阻滞的发生。然而,该研究未对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手术入路进行比较,且在补救镇痛的报告方面存在一定异质性,这些因素可能影响结果,并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在另一项关于围手术期阻滞的研究中,Zhang 等人探讨了髋部骨折患者中髂筋膜阻滞联合椎管内麻醉的应用。作者将 68 例患者随机分配接受髂筋膜阻滞加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他们注意到全身麻醉组严重低血压发生率显著更高 (OR, 2.9;95% CI, 1.4 至 6.0; p = 0.004)。他们还注意到全身麻醉组(中位数,80 mg;IQR, 70 至 120 mg)与接受髂筋膜阻滞加椎管内麻醉组(中位数,60 mg;IQR, 50 至 80 mg)相比,补救镇痛需求显著更高 (p = 0.002)。本研究结果支持现有文献,即在老年髋部骨折人群中使用关节周围阻滞;然而,该研究的推广性可能有限,因为许多中心使用椎管内麻醉而非全身麻醉。
局部麻醉技术中使用的镇痛混合液在不同机构间差异很大,最佳组合尚未确定。在他们的 RCT 中,Ye 等人考察了添加硫酸镁和/或碳酸氢钠以改善局部麻醉剂引起的固有酸性环境是否改善其功能。作者采用其标准混合液(罗哌卡因、肾上腺素和地塞米松)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并添加硫酸镁、碳酸氢钠或两者。注射部位为腹股沟阔筋膜、臀大肌以及浅筋膜和皮下组织。术后 6 小时 (p = 0.036)、12 小时 (p = 0.010) 和 24 小时 (p = 0.017)的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 疼痛评分存在显著差异,硫酸镁加碳酸氢钠组、硫酸镁组和碳酸氢钠组均优于对照组。硫酸镁加碳酸氢钠组的 VAS 疼痛评分低于硫酸镁组和碳酸氢钠组;然而,差异不显著。术后康复期间的 VAS 疼痛评分模式相似,硫酸镁加碳酸氢钠组、硫酸镁组和碳酸氢钠组在术后 12 小时内优于对照组:所有三组的吗啡当量需求均低于对照组 (p < 0.001)。硫酸镁加碳酸氢钠组的吗啡当量需求低于硫酸镁组和碳酸氢钠组;然而,未达到最小临床重要差异 (MCID),表明尽管存在统计学差异,但组间无临床差异。应注意,本研究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因此结果不能外推至接受椎管内麻醉的患者。
为了进一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Hou 等人考察了乌司他丁(一种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加拿大卫生部批准的抗炎和蛋白酶抑制剂)对择期 THA 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的影响\(^4\)。研究组在手术期间接受乌司他丁(10 IU)并通过术后镇痛泵给药(50 IU),而对照组术后通过镇痛泵接受吗啡。术后 72 小时,实验组的平均吗啡消耗量(50 mg;IQR 宽度, 18 mg)低于对照组(60 mg;IQR 宽度, 37.5 mg)(p < 0.001)。有趣的是,吗啡当量差异在 24 小时显著 (p < 0.010),但在 48 小时不显著。实验组的 VAS 疼痛评分未达到最小临床差异。鉴于吗啡当量在 48 小时的减少不一致以及未排除术前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作者也鼓励谨慎解释结果。我们的结论是,由于吗啡当量仅存在微小差异,这种差异在临床上不相关。
药物
多项出版物报道了使用地塞米松进行疼痛控制。在一项双盲 RCT 中,Kaiser 等人探讨了地塞米松在接受髋关节镜检查人群中的应用。50 例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和术后第 1 天随机分配接受 12 毫克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或安慰剂。作者发现地塞米松组的阿片类药物需求较低(31.96 ± 20.56 对比 51.43 ± 38 吗啡当量毫克;p = 0.014),呕吐次数较少(0.15 ± 0.59 对比 0.65 ± 0.91;p = 0.034)。然而,作者指出存在不对称性,即低年资外科医生在对照组进行了更多关节镜检查,并报告效能分析是针对疼痛差异而非吗啡当量进行的。因此,解释和推广性可能受到限制。
髋关节保髋技术
在对 27 项髋关节保髋研究的系统评价中,Akhtar 等人表明,单纯微骨折术仍然是治疗髋关节软骨缺损最常用的技术,而较少数中心采用较新技术,如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或自体基质诱导软骨形成。大多数研究,无论采用何种手术,均报告结果评分有所改善;然而,与其他方法(无论是否与微骨折术联合进行)相比,单纯微骨折术的生存率较低。在设计的证据级别、所执行的手术和报告的结局方面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这可能限制了在临床环境中对结果的解释性,并降低了该评价的有用性。
根据 Arshad 等系统评价,全身性关节过度活动并不影响髋关节镜检查后的临床结果。在所评价的 10 项研究中,每项研究中一定范围的患者(25.0% 至 97.0%)术后在至少一项患者报告的结果指标(功能或基于疼痛的)上表现出显著改善。作者得出结论,全身性关节过度活动患者可以获得与接受髋关节镜检查的无全身性关节过度活动患者相当的良好结果;然而,异质性妨碍了进行荟萃分析,这可能限制了可解释性。此外,全身性关节过度活动的定义未标准化,且不符合埃勒斯-当洛综合征(Ehlers-Danlos syndrome) 的标准。
对于年龄 >40 岁、有盂唇撕裂和轻微骨关节炎的患者,髋关节镜检查的效用仍存在争议。在一项针对 97例患者的 RCT 中,Martin 等考察了在该人群中,髋关节镜检查加术后物理治疗是否比单独物理治疗在 2 年时带来更好的结果。在意向性治疗 (ITT) 分析和按实际治疗 (AT) 分析中,在术后 12 个月的大多数患者报告的结果指标上,关节镜加物理治疗均优于单独物理治疗。他们得出结论,年龄本身不应被视为髋关节镜检查的禁忌症;然而,24 个月内从物理治疗组到手术组的高交叉率(71%)影响了结果的解释。此外,24个月的主要终点限制了作者报告长期结果的能力,特别是 THA 转换率。最后,未注意到患者报告结果指标差异的临床重要性,且手术的安慰剂效应不容忽视。比较盂唇手术的关节镜检查和单纯关节镜检查可能是更具信息量的研究设计,应在未来研究中考虑。
关节镜下修复髋关节外展肌腱作为大转子疼痛的治疗方法仍在探索中。在对 13 项研究的系统评价中,Akhtar等人报告了内镜下修复部分或全层髋关节外展肌腱撕裂后的良好结果;然而,纳入的研究中只有 5 项报告了达到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CID) 的改善。4 项研究考察了修复后持续性 Trendelenburg 步态的报告,范围在 0% 至 13.6% 的患者之间。在对 10 项研究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中,Song 等人提出,对于无法修复的外展肌撕裂患者,臀大肌转位可显著改善疼痛和功能,尽管高达 33% 的患者报告术后存在持续性Trendelenburg 步态。然而,在两项系统评价中,这些手术的 MCID 和患者可接受症状状态(PASS) 阈值评分高度可变,因此临床影响可能低于报告的水平。此外,两篇文章纳入的研究均为 II 级和 IV 级证据,这引入了可预见的偏倚。最后,存在多种撕裂特征、不同的修复技术和整体研究异质性,使得总体解释困难。然而,鉴于这些手术不常进行,这些研究可能代表了现有最佳证据的样本。
关于股骨髋臼撞击征患者进行髋关节镜检查伴或不伴关节囊闭合的临床结果的文献证据仍然有限。在一项 RCT 中,Bonin 等纳入了 84 例患者,报告两种治疗之间的临床结果和患者报告结果指标无显著差异。他们得出结论,关节囊闭合对于实现股骨髋臼撞击征患者的良好结果可能不是必需的。值得注意的是,纳入患者主要为男性,这是股骨髋臼撞击征的典型特征,结果可能无法推广至女性。
根据 Akhtar 等一项对 3 项研究的系统评价,髋关节盂唇重建中选择同种异体移植物或自体移植物与报告结果无显著差异。尽管接受同种异体移植物的患者的所有患者报告结果指标略高,但由于无法进行荟萃分析,尚不清楚这是否具有临床重要性。作者承认在推广性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数量少、异质性和同种异体移植物使用不一致,这在以往关于该主题的系统评价中是一个常见问题。
正如本节讨论的系统评价数量所示,提醒读者谨慎解释此类评价的数据,并真正理解研究的方法学,以便在接受结论为确定性之前更好地理解其局限性。
非手术治疗
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 指南为骨关节炎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循证方法,包括强调患者教育和社会心理干预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的重要性。利用来自 36 项系统评价和 31 项 RCT 的数据,他们提出了 8 项循证建议: (1) 个性化管理计划;(2) 教育和自我管理;(3) 锻炼;(4) 锻炼实施方式;(5) 保持健康体重;(6) 合适的鞋履、助行器和辅助器具;(7)与工作相关的建议;(8) 行为改变技巧。除建议 7 的证据级别为 V 级外,所有建议的证据级别均为 I 级。
关节内粘弹性补充剂是治疗症状性骨关节炎中研究广泛的主题。在对 40 项研究的系统评价中,Zhu 等人报告,尽管粘弹性补充剂可能对髋关节骨关节炎提供症状益处,但产品和方案的异质性程度不允许就粘弹性补充剂的类型或剂量、体积和注射次数的影响做出结论性建议。这延续了先前众多关于同一主题研究的普遍不确定数据。类似地,在一项针对 16 项 RCT 的系统评价和网络荟萃分析中,Lei 等人考察了皮质类固醇、透明质酸和富血小板血浆 (PRP) 等药物在髋关节骨关节炎中的疗效。他们报告支持使用皮质类固醇注射优于其他研究药物的证据较弱,并注意到临床疗效随时间推移而下降。在几项研究中,安慰剂注射(生理盐水)也被注意到能缓解疼痛,这种现象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循证骨科学
JBJS 的编辑人员审查了大量近期发表的、获得较高证据级别、与肌肉骨骼系统相关的研究。除了本次更新中已引用的文章外,还有 4 篇与髋关节手术相关的文章附在本评价的标准参考文献之后,每篇文章均附有简要评论,以循证方式帮助指导您在该亚专业领域的进一步阅读。
注:本文翻译自(Howard LC, Seah KTM. What's New in Hip Surgery. J Bone Joint Surg Am. Published online July 28, 2025. doi:10.2106/JBJS.25.00532)
-END-
声明:本文转载自<谈髋论膝>,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