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种植牙外科手术中,切口的精准对位与严密缝合是保障手术成功的核心环节之一。
 相较于皮肤组织,口腔黏膜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因此需根据其组织学特点针对性选择适宜的缝针、缝线类型及缝合技术。
 
 临床实践中,种植手术常用的缝合方法包括间断缝合、连续缝合、水平褥式缝合、垂直褥式缝合及双悬吊缝合法。当涉及软组织增量操作时(如引导组织再生或软组织移植术),水平悬吊缝合技术还可用于移植组织的精准固定。
 
 从生物学机制来看,种植体获得初始稳定性并逐步承担功能性负荷的本质,是机体对手术创伤的修复愈合过程,具体包含骨组织与软组织的协同再生。其中,骨结合的形成(即种植体表面与牙槽骨的直接矿化连接)是种植体行使功能的生物学基础;而软组织的愈合则表现为术区黏膜经缝合关闭后的再生修复过程。
 
 值得强调的是,软组织的良好愈合是保障种植修复美学效果与长期成功率的关键环节。其中,术区创缘在无张力或微张力状态下的精准对位与固定,是实现术后一期愈合(即创缘直接愈合、无感染或延迟愈合)的核心要素。
 
 然而,目前针对种植术中软组织缝合技术的系统性总结仍较为匮乏。随着全科口腔医师开展种植手术的比例逐步增加,规范外科基本操作知识与技巧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对口腔种植手术中常用的软组织缝合技术进行系统归纳与解析,以期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
临床上,手术缝线通常根据吸收特性分为可吸收缝线与不可吸收缝线两大类。
不可吸收缝线
不可吸收缝线多为第一代产品,以涤纶线、丝线为代表。其优势在于力学强度高,但术后易在组织表面遗留缝线痕迹。传统认知认为此类缝线抗感染能力较弱,不过近年研究提示:缝线材料类型或缝合操作方式对术后感染风险的影响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可吸收缝线
可吸收缝线的发展已历经多代迭代,不同代际产品在吸收周期、生物相容性及临床适用性上各有特点:
第二代(天然生物源):羊肠线  
分为普通肠线与铬制肠线两种。普通肠线吸收速度较快(4-5天),铬制肠线因经铬盐处理延长了吸收周期(14-21天),但两类均存在强度不足、个体吸收差异大的问题,且可能诱导病理性瘢痕形成。
第三代(化学合成):合成可吸收线
以60-90天的缓慢吸收为特征,具备高强度、低个体差异等优势,是当前临床主流选择(如Vicryl Plus)。该类缝线兼具一定抗感染能力,但因吸收周期较长,仍需后期拆线处理。
第四代(动物源性蛋白线):肌腱可吸收蛋白线
基于动物肌腱提取的可吸收蛋白制成,吸收周期因线体粗细差异约为8-15天,具有吸收过程稳定、排异反应轻微、个体差异小及抗感染能力突出等特点。适用于伤口张力较低、组织对合整齐的缝合场景,无需拆线即可完全吸收,可有效减少患者复诊次数。但受限于制备工艺,其成本相对较高。
种植手术中的缝线选择
种植手术常用缝线规格为3-0、4-0或5-0。其中,3-0缝线因线体较粗、张力强度大,即便打结较紧时也不易切割组织,主要用于牵引黏膜瓣或唇舌等需要较高拉力的操作;而4-0、5-0缝线线体更细,更适合黏膜瓣的精细对位缝合。
 缝针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针尖,针体和针眼。按针尖按形状分为圆针、角针、圆钝针、圆形角针和铲针等。
 临床上常用的为角针和圆针,角针锐,穿透力强,具有较强的切割能力,而圆针尖为圆形,不以切割的方式穿透组织,不容易撕裂黏膜。
 所以,缝合柔软黏膜多用圆针,缝合皮肤、致密的附着龈时多用角针。根据针尖与针眼两点间有无弧度可分直针和弯针,直针临床上较少用,弯针又根据弧度不同分为 1/ 4、3/ 8、1/ 2、5/ 8 弧度等,常用的是弧度为 3/ 8 或 1/ 2。
 口腔黏膜与皮肤相比,有其自身愈合特点,因此对于缝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口腔种植手术中,为防止伤口裂开,尤其是在进行骨增量手术后,须外科的生物学原则,在无张力或最小张力下缝合,达到创口的整齐对位、严密关闭下面探讨几种种植手术中常用的缝合方法。
 又称结节缝合,操作简单,是最常用的一种缝合方式,尤其适用于感染创口或有感染可能伤口的缝合,便于及时拆线、引流,不影响邻近缝线。
 缺点是组织对位不整齐,缝合时要注意精确对位,缝合间距大小一致,要让伤口边缘达到最佳的拉近,缝针在切口线两侧垂直黏膜表面穿入、穿出,切口线两侧距离要相等,一般不小于1- 2mm,并且进针点距切口距离应不小于缝合组织厚度的 2 倍,针距约 3- 4mm。
 注意从游离侧向固定侧缝合,以免缝线撕裂组织,可对固定侧的角化牙龈预先进行一定的潜行分离。进针时需与切口成 90°,垂直组织面进针。间断缝合时要注意在无组织张力状态下或最小张力下缝合,否则会导致创口开裂、甚至植体暴露。
 连续锁扣缝合是连续缝合法的一种常见改良方式。在涉及多个牙位的翻瓣种植时,由于切口较长,常选此法。
 与间断缝合法相比,这种缝合方法较快,易移除,缺点是一个线结松开会影响整排的缝合。首先,在切线的一端做一个普通的间断缝合,剪断短端线头,保留长端(与缝针相连的一端)。
 缝合第二针时,注意先不要将缝针从组织中完全拉出,而是用左手将缝线以形成一个套圈,将缝针拉出后穿过左手缝线所形成的套圈,再进行拉紧锁住线环,以达到稳定缝线位置的目的,继续这样的步骤过程,直到最后一针,拉出组织后,与剩下的一个小套圈来绑结完成缝合。
 这种缝合也叫毯边式缝合,缝合过程中每次将缝线交错固定,方可进行下一针的缝合,此法操作省时,对位整齐紧密,止血效果好。在硬腭取完游离结缔组织时常可用此法关闭创口。
 一般是与间断缝合合并使用,它们是在进行伤口闭合的缝合之前,先减轻创口在切口线上的张力,以确保在无张力或最小张力的情况下将创口拉拢缝合。减张缝合法可提高创口缝合的精确度与稳定度,特别在术后发生水肿增加伤口边缘张力时,此法特别有帮助。
 在各种减张缝合法中,褥式缝合是最为常用。褥式缝合可以是垂直或水平、内部或外部。最适合伤口边缘抒解张力的是内部水平褥垫式缝合,通过拉拢作用,能造成伤口边缘外翻,有利于创口的对位接触。
 具体方法是缝针在唇(颊)侧距离创口边缘 2 至 3mm 的位置穿入,穿过两侧的黏膜,舌(腭)侧出针,在头一针舌(腭)侧穿出点的水平方向距离约 3- 5mm 处插入缝针,并将缝针从舌(腭)侧穿回颊侧,形成一个平行(或交叉)的缝合。缝线在打结时能平均且大范围地分散拉拢力量,因此减少黏膜被撕裂的风险。
 另外,在黏膜厚度 3mm 以上的部位,采用端端相对的单纯间断缝合不会造成错位问题,但是在黏膜厚度不足 3mm 的部位,单纯的间断缝合易造成创面对表皮,表皮对表皮这样的错位状态,此时采用水平褥式缝合配合间断缝合更易获得端端相对的创口缝合。
 双悬吊缝合法也是一种能够减小创口张力的缝合法,它能帮助黏膜达到良好的拉近与稳定。如同间断缝合法,缝针首先在距离切口线 3- 4mm 处进针,由唇(颊)侧完全穿过舌(腭)侧。
 下一步,缝针返回唇(颊)侧以同方向再一次穿过黏膜到舌(腭)侧,但进针位置距切口减少为 1- 2mm,最后将缝线在唇(颊)侧打结。类似于形成一大一小两个间断缝合,第一针形成的较大边距的间断缝合减轻了第二针的张力。
 当牙龈乳突完整时,采用间断缝合对牙龈乳头造成压迫,为让牙龈尽量的贴合根面并接近牙冠,在靠近牙龈乳突的地方,将缝线从唇(颊)侧往舌(腭)侧的方向穿过皮瓣与牙龈乳突的基部,然后在稍微根尖向的位置,将缝线以同样的路径从舌(腭)侧往唇(颊)侧穿回。在第一针穿入的地方打结时,利用绑结轻微的压迫效果,即可精确将牙龈乳突精确地固定在原先的位置。
 分为交叉水平悬吊缝合和平行水平悬吊缝合,在进行软组织增量时常常使用这两种缝合方式将移植的游离结缔组织固定于骨膜之上并复位牙龈黏膜瓣。
 交叉水平悬吊缝合:用来固定移植的结缔组织,一般从舌(腭)侧牙龈乳突的基部近心侧进针,从唇(颊)侧穿过移植组织后穿出(靠近冠方),在移植结缔组织的根尖方向,从远中向近中方向,将缝针穿过移植组织和骨膜,之后缝针回到远中的冠方并穿过移植组织与牙龈乳突的基部,回到舌(腭)侧打结,横跨过移植组织的交叉缝线压迫移植组织紧贴在骨膜表面上起到固定移植组织的作用。
 平行水平悬吊缝合:该方法常用来将黏膜瓣固定在移植组织上。
 在唇(颊)膜龈交界的近中稍微靠冠向的位置进针,穿过皮瓣、移植组织与牙龈乳突基部到舌(腭)侧出针,将黏膜瓣固定在理想位置。之后缝针从远中舌(腭)侧往唇(颊)侧穿出,穿出位置应该距离黏膜瓣边缘约 1- 2mm,依次穿过牙龈乳突的尖端与黏膜瓣,不用穿过移植组织。
 然后将缝针在远中唇(颊)侧出针处的根尖方向膜龈交界处进针,往舌(腭)侧进针并依次穿过黏膜瓣、移植组织和牙龈乳突,从舌(腭)侧穿出后,回到近中从舌(腭)侧进针,依次穿过近中牙龈乳突,唇(颊)侧黏膜瓣,在唇(颊)侧黏膜瓣边缘约 1- 2mm 处穿出(不用穿过移植组织),打结。
 通过平行水平悬吊缝合,黏膜瓣与移植组织会被固定在理想的冠向位置,并且起到压迫贴合的作用,确保伤口在早期愈合的稳定性。
 总结:在口腔种植外科领域,种植体的成功骨结合与软组织的健康愈合始终是临床关注的双重核心。而作为种植手术闭合阶段的关键环节,创口缝合技术往往被视作"最后一道防线"——它不仅直接影响术后感染风险、软组织瓣的稳定性,更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的长期维持密切相关。从种植位点的局部麻醉开始,到牙槽嵴顶切口的精准设计,从种植窝洞的逐级预备到种植体的三维定位,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术者具备扎实的外科基础理论、精细化的操作技巧以及对组织生物学特性的深刻理解。而当所有植入操作完成,最终的创口闭合环节,更需要术者以"匠心"对待每一针每一线,因为这是为种植体周围组织提供稳定愈合环境的关键一步。
 在临床实践中,创口缝合的核心目标可归纳为三点:其一,实现创缘的无张力精准对位,避免因组织牵拉导致的血运障碍;其二,建立有效的物理屏障,防止口腔内细菌及食物残渣侵入深部组织;其三,为软组织重塑提供稳定的力学环境,促进胶原纤维的有序排列。而要达成这些目标,术者必须根据创口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宜的缝合策略。
 对于简单整齐的种植创口,间断缝合(interrupted suture)往往是最基础也最常用的选择。这类创口多见于常规种植手术,即采用腭侧或唇侧角形切口,翻瓣范围局限,骨面暴露区域与种植体植入位点匹配,无明显软组织缺损或张力。此时,间断缝合的优势在于操作灵活、创伤分散、对血运影响小。具体操作时,术者需注意以下细节:进针点应距创缘2-3mm,过近易导致创缘内卷,过远则可能增加组织切割风险;进针深度需穿透全层软组织(包括黏膜层、固有层及部分肌肉层),确保缝合的稳定性;针距通常保持在3-4mm,过密会增加线结反应,过疏则可能导致创缘对合不紧密。值得强调的是,持针器应夹持缝合针的中后1/3处,避免因夹持位置不当导致针体弯曲;打结时需采用外科三重结(three-throw knot),防止线结松脱。这类缝合方式虽看似简单,却需要术者反复练习以掌握"稳、准、轻"的操作要领——"稳"是指进针角度与深度的稳定性,"准"是创缘对位的精准性,"轻"则是避免过度牵拉造成的组织损伤。
 然而,临床中更多见的是复杂创口的闭合需求。当种植手术涉及大范围翻瓣(如上颌窦内提升联合外侧壁开窗)、软组织缺损(如种植区存在骨量不足需同期行GBR)或存在张力(如前牙区薄龈生物型患者)时,单纯的间断缝合往往难以实现无张力闭合,此时必须采用减张缝合(tension-relieving suture)策略。减张缝合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分散创口周围的张力,将"集中应力"转化为"分布应力",从而避免因张力过大导致的创缘裂开或缺血坏死。常用的减张技术包括:(1)松弛切口(relaxation incision):在距主切口2-3mm处做辅助切口,通过切断部分黏膜下层的纤维连接,降低主切口的张力;(2)潜行分离(submucosal dissection):使用钝性剥离器在黏膜下层进行广泛分离,保留黏膜层的完整性,同时释放深层组织的张力;(3)褥式缝合(mattress suture):包括水平褥式和垂直褥式,通过缝线的"桥接"作用将张力向周围组织分散。以GBR同期种植为例,当覆盖骨增量材料的胶原膜上方需要关闭软组织瓣时,常需先在瓣的远中或近中做松弛切口,配合垂直褥式缝合将瓣向种植区拉拢,此时再辅助间断缝合固定创缘,可有效降低局部张力。需要注意的是,减张操作需遵循"最小创伤"原则——过度的松弛切口或潜行分离可能破坏软组织的血供,反而影响愈合;同时,减张缝合的线结不宜过紧,需保留1-2mm的可移动度,以允许术后组织水肿的缓冲空间。
 在需要软组织增量的种植病例中(如种植体周围角化龈不足需行游离龈移植,或前牙区美学区需要增加软组织厚度),缝合技术更需兼顾移植组织的固定与受区创口的闭合。此时,缝合的关键在于"双固定"——既要确保移植组织(如结缔组织瓣、游离龈移植片)与受区骨面或牙周组织的紧密贴合,又要实现覆盖瓣的无张力闭合。以游离龈移植为例,移植片需被精确修剪至与受区缺损匹配的大小,然后使用水平褥式缝合将其边缘与受区创缘固定,缝线需穿过移植片的固有层及受区的骨膜层,确保移植片与受区的密切接触;同时,覆盖移植片的腭侧或唇侧瓣需通过减张缝合(如锚式缝合)固定于邻近的健康组织,避免对移植片产生压迫。值得注意的是,移植组织的血供初期依赖于受区的血浆渗透(plasma circulation),因此缝合时需避免缝线过紧导致的移植片缺血,同时需确保移植片与受区之间无死腔(dead space),否则可能形成血肿影响愈合。对于结缔组织增量术,常采用"三明治"缝合技术:首先用可吸收线将结缔组织瓣与受区骨膜固定,再用水平褥式缝合将表层瓣覆盖并与周围组织减张缝合,最后在表层瓣的创缘行间断缝合加强固定。这种分层缝合的方式既能保证移植组织的稳定,又能为表层瓣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
 临床实践中,缝合材料的选择同样影响着创口愈合质量。可吸收缝线(如聚乙醇酸、聚乳酸)因无需拆线、减少患者复诊次数,常用于口腔黏膜的缝合;不可吸收缝线(如尼龙线、聚丙烯线)则因张力保持性好,多用于需要长期固定的软组织增量手术。此外,倒刺缝线(barbed suture)的出现为减张缝合提供了新选择,其自带的倒刺结构可在缝合时自动固定组织,减少线结数量,降低线结反应,但需术者掌握特殊的持针技巧以避免组织切割。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采用何种缝合方法,术者在操作前必须对创口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创口的位置(前牙区vs后牙区)、组织厚度(厚龈生物型vs薄龈生物型)、张力大小(无张力vs高张力)、是否存在软组织缺损等。例如,前牙区因美学要求高,需特别注意创缘的精准对位,避免瘢痕增生影响牙龈形态;薄龈生物型患者因组织弹性差,更易出现张力性裂开,需加强减张措施;而存在软组织缺损时,必须优先考虑移植组织的固定,而非单纯追求创口闭合。
 从生物学角度看,创口愈合本质是一个动态的组织修复过程:术后24-48小时,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凝块,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清除坏死组织;3-7天,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分泌胶原,毛细血管长入形成肉芽组织;2周后,胶原纤维开始重塑,创口强度逐渐增加。而缝合技术的核心,正是为这一过程提供稳定的力学环境和密闭的生物环境。若缝合不当(如张力过大、创缘内卷、线结过紧),可能导致血凝块脱落、细菌侵入,进而引发感染、创口裂开或瘢痕增生,最终影响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长期稳定性。
 综上所述,种植手术中的创口缝合绝非"收尾动作",而是贯穿手术全程的关键环节。从麻醉时对神经分布的精准把握,到切口设计时对血供的保护;从种植体植入时的三维定位,到最终缝合时对组织张力的调控,每一步都需要术者将外科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深度融合。选择合适的缝合方法,本质上是对创口生物学特性的尊重——简单创口需"精准对位",复杂创口需"分散张力",增量创口需"双固定"。只有以"组织愈合为中心"的缝合理念指导操作,才能为种植体的长期成功奠定坚实的软组织基础。
-END-
声明:本文转载自<口腔精英>,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违规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望大家理性判断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