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9日中华内科杂志发布的《心力衰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教你如何“双管齐下”
一、临床常见难题:当心衰遇上慢阻肺
上周五下午门诊,来了一位67岁的男性患者。他拄着拐杖,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口气。“医生,我这气喘的毛病越来越重了,晚上都没法平躺着睡觉...”患者一边说,一边从包里掏出七八个药盒子,“心内科让我吃这些,呼吸科又开了那些,我都搞糊涂了!”
翻开他的病历:高血压史20年,吸烟40年,每天一包。5年前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2年前又查出心力衰竭(心衰)。这次的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只有45%,肺功能中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为55%。
这位患者的情况绝非个例,心衰合并慢阻肺病,这在我国老年人群中非常常见。资料显示,20%的慢阻肺病患者合并有心衰,而心衰患者合并慢阻肺病的比例也在9.0%左右。
这两种疾病共存时,会形成恶性循环——心衰会加重慢阻肺病的呼吸困难,慢阻肺病又会增加心衰的死亡风险。研究显示,合并慢阻肺病可使心衰患者出院后1年死亡率增加10%,5年死亡率增加40%。
二、诊断挑战:症状交叉,指标相互干扰
(一)临床表现重叠带来的诊断难题
心衰和慢阻肺病的核心症状都是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这在老年患者中尤为突出。临床上,>65岁的慢阻肺病患者中,合并心衰但未被诊断的比例高达20.5%——相当于每5位老年慢阻肺病患者中,就有1位可能患有未被识别的心衰。
(二)诊断指标相互干扰
更复杂的是,两种疾病的诊断指标会相互干扰:
慢阻肺病急性加重时,B型利钠肽(BNP) 水平可能升高,易误诊为心衰
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时,肺内液体增多会导致气流受限,肺功能检查结果类似慢阻肺病
(三)多维度诊断策略
面对这种复杂情况,共识推荐采用多维度诊断策略,核心流程如下:
1.利钠肽检测:所有急性呼吸困难患者都应进行B型利钠肽或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
2.超声心动图:所有怀疑心衰患者的首选心脏影像学检查
3.肺功能检查:诊断慢阻肺病的"金标准",但心衰患者需在临床稳定后检查
4.胸部影像学: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同时评估肺气和心脏情况
诊断时应遵循以下流程:

图1 心衰合并慢阻肺诊断流程图
三、药物治疗:焦点难点解析
(一)心衰药物治疗对慢阻肺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 利尿剂:谨慎使用
利尿剂是心衰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治疗。心衰合并慢阻肺病患者使用利尿剂时,需特别注意监测二氧化碳分压。近期研究显示,间断使用袢利尿剂可能增加慢阻肺病患者的住院风险和死亡率。
共识推荐:
合并肺部感染时,以间歇、小量、缓慢应用利尿剂为原则
注意观察并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SI):个体化选择
RASI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和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这类药物是心衰治疗“新四联”和“五朵金花”的成份之一,但这类药物有咳嗽的不良反应,可能影响慢阻肺呼吸道症状的判断。
共识推荐:
原使用ARNI或ACEI者,继续使用,不必换药
新用药患者,慢阻肺病缓解期首选ARNI或ACEI,出现不能耐受的咳嗽则换用ARB
慢阻肺病急性加重期,尤其咳嗽明显者,优先选择ARB
3. 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使用是关键
β受体阻滞剂同样是心衰治疗“新四联”和“五朵金花”的成份之一,但当心衰合并慢阻肺病,β受体阻滞剂到底能不能用?临床医生常常担心它会影响呼吸加重慢阻肺病情!这是临床医生最关心的临床问题之一。
答案是: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不但能用,而且应该用!
共识明确指出: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伴有支气管痉挛的慢阻肺病患者
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如琥珀酸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对支气管平滑肌影响小,可用于慢阻肺病患者和心衰合并慢阻肺患者。
使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不影响β2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舒张作用
研究证实,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慢阻肺患者,使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与更好的临床预后相关,且不影响肺功能和呼吸道症状。
(二)慢阻肺病药物治疗对心血管安全性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总体安全
共识指出,大多数心衰合并慢阻肺病患者无需调整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方案。长期应用不增加不良事件风险,但需注意:
β2受体激动剂可能引起低钾血症,特别是与利尿剂合用时
个别敏感患者可能诱发房颤,多在用药早期出现,应当警惕
2. 糖皮质激素:优选吸入途径
对心衰合并慢阻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加重水钠潴留,导致心衰恶化。
共识推荐: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6-8 mg/天)与静脉甲泼尼龙(40 mg/天)疗效相当
可作为全身糖皮质激素的替代方案
3. 慢阻肺病稳定期吸入治疗方案
共识根据慢阻肺病全球倡议(GOLD)分组,给出明确推荐:

特殊情况的处理:
有急性加重住院史/每年>2次中度急性加重、血嗜酸性粒细胞(EOS)>300个/μl、合并哮喘:优先选择三联吸入制剂
已使用双支气管舒张剂且EOS>100个/μl:建议升级到三联治疗
已使用三联治疗仍有急性加重且EOS>300个/μl:考虑加用2型炎症抑制剂
4. 难治性患者的升级治疗:2型炎症抑制剂
对于已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吸入糖皮质激素(ICS)三联治疗,但仍有急性加重,且血嗜酸性粒细胞(EOS)>300个/μl的患者,共识建议考虑加用2型炎症抑制剂,主要为以下三类:
度普利尤单抗:共识中最明确推荐的药物。这是一种靶向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3(IL-13)信号通路的生物制剂,能有效减少有2型炎症特征的慢阻肺病患者急性加重。
罗氟司特:一种口服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具有抗炎作用,尤其适用于伴有慢性支气管炎、重度气流受限的患者。
恩司芬群:一种新型吸入式磷酸二酯酶-3(PDE-3)和PDE-4双抑制剂,兼具抗炎和支气管舒张作用,为经治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三)抗菌药物的心血管风险:大环内酯类与喹诺酮类
慢阻肺患者常并发感染,多需要配合抗菌药物治疗,但必须注意抗菌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1. 大环内酯类药物
阿奇霉素可降低慢阻肺病急性加重风险,但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增加尖端扭转型室速风险。
共识推荐:
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心电图
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权衡心血管风险与预期获益
2. 呼吸喹诺酮类药物
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呼吸喹诺酮类药物均有延长QT间期的副作用。其中,莫西沙星与QT间期延长的相关性最强,风险相对较高;左氧氟沙星风险相对较低。
共识明确指出,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慎用呼吸喹诺酮类药物:
既往有遗传性长QT综合征、尖端扭转型室速、缓慢性心律失常
目前存在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除心衰外,还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
正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同时应用其他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
四、综合管理策略
(一)非药物治疗
1. 氧疗与通气支持
当血氧饱和度<90%或动脉血氧分压<60 mmHg时,应给予控制性氧疗,目标维持血氧饱和度88%-92%,且不引起二氧化碳潴留。
有呼吸窘迫(呼吸频率>25次/分,血氧饱和度<90%)应尽快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2. 康复训练
康复治疗对心衰和慢阻肺病患者均有显著益处:
心衰患者:规律有氧运动可改善症状,降低住院风险
慢阻肺病患者:康复治疗减轻呼吸困难,提高运动耐量,减少急性加重后再住院风险
(二)长期管理
1. 规律随访
心衰合并慢阻肺病患者需要双重随访:
心衰随访:出院后1-2周开始,2周1次,稳定后3-6个月1次
慢阻肺病随访:每3-6个月评估症状、急性加重情况、吸入技术
2. 多学科团队协作
理想的管理模式需要多学科团队,包括:
呼吸科与心脏科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护士:患者教育与随访
物理治疗师:指导康复训练
营养师:制定营养计划
五、临床实战:急性加重期的处理
当心衰合并慢阻肺病出现急性加重时,临床处理需遵循以下原则:
明确主要矛盾:区分是心衰失代偿为主,还是慢阻肺病急性加重为主
评估与监测:评估氧合情况,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个体化治疗:
心衰加重为主:加强利尿,控制入量
慢阻肺病加重为主:使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必要时使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指征,注意心血管安全性
六、总结
心衰合并慢阻肺病是临床常见但管理复杂的共病情况。新共识为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指导,核心要点包括:
诊断:利用多维度策略,结合利钠肽、超声心动图和肺功能检查
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应选择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抗菌药物需注意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的心血管风险
糖皮质激素优先选择吸入途径
综合管理:结合氧疗、通气和康复训练,多学科团队协作
长期随访:心衰和慢阻肺病双重随访,确保治疗连续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解读,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心衰合并慢阻肺病患者,解决实际临床难题,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病学组.心力衰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25,64(11):1065-1083.(发布时间:2025年11月9日)
DOI:10.3760/cma.j.cn112138-20250602-00321.
-END-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药聊斋.常怡勇>,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