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美国Wilson应用心前导联诊断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从而使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有了客观标准。长期以来,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体表心电图由于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得到了临床医生的认可。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出现显著而特异的改变,即在急性发作期出现坏死型Q波或QS波。
病理性Q波是指:
①Q波时间≥0.04s;
②Q波振幅大于同导联R波的1/4;
③不该出现Q波的导联上出现了Q波。
心电图对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心电图对心肌梗死部位的诊断一般是以坏死型 Q 波出现于哪些导联为依据:
①下壁心肌梗死:坏死型 Q 波出现在Ⅱ、Ⅲ、aVF 导联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
②前间壁心肌梗死:坏死型 Q 波出现在 V1、V2(V3) 导联左前降支;
③前壁心肌梗死:坏死型 Q 波出现在 V3~V5 导联左前降支;
④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坏死型 Q 波出现在 V1 ~ V5(V6、Ⅰ、aVL) 导联左前降支;
⑤侧壁心肌梗死:坏死型 Q 波出现在Ⅰ、aVL、V5、V6 导联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
⑥正后壁心肌梗死:坏死型 Q 波出现在 V7 ~ V9 导联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
⑦右室心肌梗死:坏死型 Q 波出现在 (V1) V3R ~ V6R 导联右冠状动脉。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为新出现的Q波、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ST段抬高者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Q波心梗);无ST段抬高者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Q波心梗)(图10-1)。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超声心动图表现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另外,超声心动图可对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作出准确诊断(图10-2)。
图10-1:急性前壁心肌梗死,V1-V6导联ST段呈弓背型抬高,V1-V3导联呈QS型,V4-V6导联呈qrs型或qRs型
图10-2:广泛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形成,左心扩大
那么,是不是所有心电图提示出现Q波的患者,都一定是心肌梗死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的心电图表现有左心室或双心室肥厚及ST-T改变,深而倒置的T波、有时有异常Q波、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等(图10-3)。
由于本病心电图的改变及常伴有心绞痛或不典型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等症状,易误诊为冠心病。超声心动图对诊断肥厚型心肌病有重要价值,表现为:室间隔与左室游离壁呈非对称性肥厚,厚度之比常>1.5;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及主动脉瓣收缩中期关闭现象;左室流出道狭窄,内径一般<2cm;左室流出道血流加速;注意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本病心电图改变与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不平行,结合心脏超声的特点,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可以鉴别诊断。
图10-3: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V1-V3出现异常Q波,Q波深而不宽,且同一导联的T波直立。I、II、III、avF、V4-V6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降低,同时伴有T波倒置
心肌炎
心肌炎(myocarditi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炎症性病变。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物理和化学因素均可导致心肌炎,临床表现差别很大,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休克,甚至猝死。多数患者经治疗可获得痊愈,部分患者急性期之后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
心肌炎的心电图异常的阳性率很高,且为诊断的重要依据。主要表现有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少数患者可出现类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如ST段弓背向上抬高和病理性Q波(图10-4)。
超声心动图检查虽然不能作为心肌炎的确诊手段,但可以为心肌炎的临床诊断提供辅助依据。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收缩功能减低,心包积液等(图10-5,图10-6)。
图10-4:1例心电图表现类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左图为入院当天心电图,右图为入院10h的心电图
图10-5: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左心室扩大,收缩功能正常
图10-6:同一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为紊乱性房律,频发短阵房速
病理性Q波除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外,本文提到了相对常见的肥厚型心肌病和心肌炎。另外,心肌挫伤、淀粉样变性、原发性或转移性心脏肿瘤、左心室肥厚、右心室肥厚、肺源性心脏病、大量心包积液、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右位心、左室假键索等心脏疾病都可以出现病理性Q波。
小 结
心电图异常Q波的出现,除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外,影像学诊断意义较大的还有肥厚型心肌病和心肌炎,结合病史、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等,可以鉴别诊断。